| 致谢 | 第1-5页 |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绪论 | 第10-16页 |
| ·论文选题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内容及语料来源 | 第10-11页 |
| ·研究方法与思路 | 第11页 |
| ·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 ·关于山西方言全浊声母清化类型的研究 | 第11-13页 |
| ·对山西方言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类型的源头研究 | 第13页 |
| ·关于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清化次序的研究 | 第13-14页 |
| ·与浊音清化相关的现代音系学研究 | 第14-16页 |
| 一、吕梁片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类型 | 第16-25页 |
| ·不论平仄多读送气(A区) | 第16-18页 |
| ·平送,仄部分送部分不送(B区) | 第18-25页 |
| ·平送仄不送(C区) | 第25页 |
| 二、并州片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今读类型 | 第25-34页 |
| ·并州片早期类型 | 第26-27页 |
| ·仄不送,平部分送部分不送(D区) | 第27-33页 |
| ·平送仄不送(E区) | 第33-34页 |
| 三、吕梁片和并州片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化路径 | 第34-46页 |
| ·吕梁片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化路径分析 | 第34-41页 |
| ·B区具体分析 | 第34-35页 |
| ·三种类型的地理分布 | 第35-37页 |
| ·吕梁片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37-40页 |
| ·吕梁片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化路径及次序 | 第40-41页 |
| ·并州片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化路径分析 | 第41-44页 |
| ·D区具体分析 | 第41页 |
| ·两种类型的地理分布 | 第41-42页 |
| ·并州片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变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42-43页 |
| ·并州片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演化路径及次序 | 第43-44页 |
| ·吕梁片和并州片中古全浊塞音、塞擦音声母的演化趋势 | 第44-46页 |
| 四、结论 | 第46-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2页 |
| 附录 | 第52-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