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论文研究内容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基于走行轮轮胎偏磨的车辆动力学模型研究 | 第14-38页 |
| ·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机理研究 | 第14-17页 |
| ·单轨车辆总体概述 | 第14页 |
| ·单轨车辆转向架结构分析 | 第14-15页 |
| ·单轨车辆走行与导向机理 | 第15-17页 |
| ·跨座式单轨车辆多体动力学模型 | 第17-34页 |
| ·多体系统动力学理论 | 第17-23页 |
| ·单轨车辆系统运动学关系分析 | 第23-25页 |
| ·单轨车辆轮轨耦合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25-31页 |
| ·转向架构架子系统模型和车体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1-32页 |
| ·中央悬挂子系统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 ·单车"车辆-轮胎-轨道梁"耦合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 第33-34页 |
| ·基于走行轮轮胎偏磨机理分析的动力学参数 | 第34-38页 |
| ·单轨车辆走行轮轮胎偏损机理分析 | 第34-36页 |
| ·单轨车辆系统动力学参数 | 第36-37页 |
| ·基于单轨车辆走行轮轮胎偏磨的参数提取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影响走行轮轮胎偏磨的动力学参数正交试验研究 | 第38-5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方法 | 第38-4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基本概念 | 第38页 |
|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 | 第38-46页 |
| ·正交试验设计的基本程序 | 第46页 |
| ·正交试验方案设计 | 第46-49页 |
| ·正交试验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46-47页 |
| ·正交试验因素及水平的确定 | 第47页 |
| ·正交试验表的确定 | 第47-49页 |
| ·跨座式单轨车辆走行轮轮胎偏磨参数正交分析 | 第49-56页 |
| ·极差分析 | 第49-52页 |
| ·因素指标分析 | 第52-54页 |
| ·方差分析 | 第54-56页 |
| 第四章 影响走行轮轮胎偏磨的动力学参数灵敏度分析 | 第56-62页 |
| ·灵敏度分析基本原理 | 第56页 |
| ·灵敏度分析方法 | 第56-58页 |
| ·傅里叶幅度灵敏度检验法 | 第56-57页 |
| ·标准化回归系数法 | 第57-58页 |
| ·动力学参数灵敏度计算结果及分析 | 第58-62页 |
| ·影响因子设定 | 第59页 |
| ·创建灵敏度计算模型 | 第59-60页 |
| ·灵敏度计算结果分析 | 第60-62页 |
| 第五章 基于走行轮轮胎偏磨控制的参数优化分析 | 第62-81页 |
| ·理论基础 | 第62-65页 |
| ·软件介绍 | 第62页 |
| ·多目标优化 | 第62-63页 |
| ·遗传算法 | 第63-65页 |
| ·ADAMS与modeFRONTIER联合仿真的实现 | 第65-67页 |
| ·ADAMS的设置 | 第65页 |
| ·modeFRONTIER的设置 | 第65-66页 |
| ·优化的流程 | 第66-67页 |
| ·基于减小走行轮轮胎偏磨的优化设计 | 第67-73页 |
| ·设计变量的选择 | 第67页 |
| ·优化目标函数的选择 | 第67-69页 |
| ·约束函数的选择 | 第69-70页 |
| ·优化策略的确定 | 第70-71页 |
| ·优化设计流程的搭建 | 第71-73页 |
| ·优化结果分析 | 第73-80页 |
| ·本章小结 | 第80-81页 |
| 第六章 总结 | 第81-82页 |
| 致谢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