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课程论文

我国中小学教师课程理解的主观性:问题与对策

摘要第1-5页
英文摘要第5-12页
一、导论第12-20页
 (一)研究缘起第12-13页
  1.现象启发:对一线课堂教学现象的分析第12页
  2.理论反观:对教师课程理解理论的反思第12-13页
  3.实践诉求:对教师课程理解实践的审思第13页
 (二)概念界定第13-15页
  1.“理解”、“课程理解”及“教师课程理解”第13-14页
  2.“教师课程理解的主观性”第14-15页
 (三)研究现状第15-18页
  1.国外研究概况第15-16页
  2.国内研究概况第16-17页
  3.存在的问题与展望第17-18页
 (四)研究思路第18-20页
  1.论文框架第18-19页
  2.研究方法第19-20页
二、教师课程理解主观性问题的表征第20-28页
 (一)课程概念理解中的主观性问题第20-22页
  1.课程概念内涵理解混乱第20-21页
  2.课程目标概念理解虚化第21页
  3.课程标准概念理解妄为第21-22页
 (二)课程内容理解中的主观性问题第22-24页
  1.课程知识理解的泛化第22页
  2.教材内容理解的独断第22-23页
  3.知识意义理解的错位第23-24页
 (三)课程实施理解中的主观性问题第24-26页
  1.课堂组织理解存在的问题:“合作”沦为“合坐”第24页
  2.教学呈现理解存在的问题:“简单”沦为“繁琐”第24-25页
  3.生成方式理解存在的问题:“真成”沦为“伪成”第25-26页
 (四)实施评价理解中的主观性问题第26-28页
  1.评价方式理解:客观评价逐渐失衡于主观评价第26页
  2.评价内容理解:实质性内容逐渐让位于过程性形式第26-27页
  3.评价功能理解:认知功能逐渐失衡于鼓励功能第27-28页
三、教师课程理解主观性问题的成因第28-34页
 (一)理解价值层面:态度极端,价值游离第28-29页
  1.失当的理解态度对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第28-29页
  2.多元的理解价值对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第29页
 (二)理解能力层面:修业不精,底蕴不足第29-31页
  1.新课改中教师能力欠缺的表现第29-30页
  2.教师能力的欠缺对教师课程理解的影响第30-31页
 (三)理解方式层面:取向单一,标准失范第31-32页
  1.教师对理解客观性的遗忘第31页
  2.教师对理解标准性的抛弃第31-32页
 (四)理解支持层面:培训欠佳,管理不善第32-34页
  1.教师培训的效率不够理想第32-33页
  2.学校课程的管理不够完善第33-34页
四、教师课程理解主观性问题的解决对策第34-44页
 (一)理解的内省:教师课程理解中的反求诸己第34-37页
  1.树立正确的理解态度去规避理解的随意性第34-35页
  2.养成扎实的理解能力去克服理解的粗浅化第35-36页
  3.习得灵活的理解方式去归正理解的主观性第36-37页
 (二)理解的外引:教师课程理解中的外部规劝第37-40页
  1.加强顶层设计以规约教师理解的主观性第37-38页
  2.完善教师培训以启发教师理解的主观性第38-39页
  3.加强课程管理以引导教师理解的主观性第39-40页
 (三)理解的协作:教师课程理解中的视域融合第40-44页
  1.与课程文本对话:师本视域融合,以文本为主观性划限第40-41页
  2.形成教研共同体:师师视域融合,以其他教师为理解之镜第41-42页
  3.与学生群体协作:师生视域融合,以学生发展为理解依据第42-44页
五、结语第44-45页
参考文献第45-48页
附录第48-49页
致谢第49-50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中小学青年教师教学失范行为的现状与改进研究
下一篇:中小学教研组文化建设的当代趋向与提升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