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0页 |
| 1 绪论 | 第10-15页 |
| ·选题意义 | 第10-11页 |
|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体系的现实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体系的政策需求 | 第10页 |
| ·研究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体系有助于丰富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理论体系 | 第10-11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11-12页 |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页 |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概念界定 | 第12-13页 |
|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 | 第12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 | 第12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体系 | 第12-13页 |
|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目的 | 第13页 |
| ·研究内容 | 第13页 |
| ·研究的思路、方法和基本框架 | 第13-15页 |
| ·研究思路 | 第13-14页 |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 2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现实困境 | 第15-18页 |
| ·案例分析 | 第15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目的困境 | 第15-16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主体困境 | 第16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标准的困境 | 第16-17页 |
|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的程序困境 | 第17-18页 |
| 3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借鉴 | 第18-22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 ·社会组织学理论和需求层次理论 | 第18页 |
| ·发展性教师评价理论 | 第18-19页 |
| ·职业技术教育理论 | 第19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的实践借鉴 | 第19-22页 |
| ·国外实践借鉴 | 第19-20页 |
| ·国内实践借鉴 | 第20-21页 |
| ·《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 (试行) | 第21-22页 |
| 4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22-27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目标 | 第22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主体 | 第22-24页 |
| ·强调自我评价 | 第22-23页 |
| ·借鉴同事教师的评价 | 第23页 |
| ·重视学生评价 | 第23-24页 |
| ·充分利用专家资源 | 第24页 |
| ·发挥教管人员的作用 | 第24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指标 | 第24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程序和方法 | 第24-26页 |
| ·评价对象 | 第25页 |
| ·确定评价内容及评价方式 | 第25页 |
| ·收集信息 | 第25-26页 |
| ·评价面谈 | 第26页 |
| ·帮助实现发展目标 | 第26页 |
| ·撰写评价报告 | 第26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机制保障 | 第26-27页 |
| 5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指标 | 第27-34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指标的现实借鉴 | 第27-28页 |
| ·我国中小学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 | 第27页 |
| ·我国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评价体系的现状 | 第27-28页 |
| ·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评价指标分析 | 第28-34页 |
| ·一级评价指标 | 第28-29页 |
| ·二级评价指标 | 第29页 |
| ·三级评价指标 | 第29-30页 |
| ·四级评价指标 | 第30-34页 |
| 6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专业教师评价体系实例 | 第34-40页 |
|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教师评价的目的和原则 | 第34页 |
| ·评价目的 | 第34页 |
| ·评价原则 | 第34页 |
|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教师评价主体 | 第34-35页 |
| ·强调教师自我评价 | 第34-35页 |
| ·多元化评价 | 第35页 |
|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页 |
|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教师评价程序和方法 | 第35-40页 |
| ·评价前期准备阶段 | 第35-36页 |
| ·评价程序和方法 | 第36-38页 |
| ·河北城乡建设学校专业教师评价机制保障 | 第38-40页 |
| 结论 | 第40-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一:广州土地与房地产管理学校专任教师考核办法 | 第44-50页 |
| 附录二:河北城乡建设学校学期考核办法 | 第50-53页 |
| 附录三:河北城乡建设学校教师评价表格 | 第53-68页 |
| 后记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