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证融合在高职课程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7-15页 |
·选题背景 | 第7页 |
·研究现状 | 第7-10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8-9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实践意义 | 第10-11页 |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目标 | 第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本研究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课证融合”教学相关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课证融合”教学相关概念 | 第15-16页 |
·课证融合 | 第15页 |
·职业资格证书 | 第15-16页 |
·“课证融合”教学的理论基础 | 第16-19页 |
·建构主义理论 | 第16页 |
·多元智能理论 | 第16-19页 |
第三章 “课证融合”教学设计与实践研究 | 第19-35页 |
·“课证融合”教学实施的原则 | 第19-20页 |
·实用性原则 | 第19页 |
·融“证”入“课”,以“课”为主 | 第19-20页 |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 | 第20页 |
·“课证融合”教学实施的准备 | 第20-23页 |
·学生特征分析 | 第20-22页 |
·教师现状调查 | 第22页 |
·硬件配套建设 | 第22-23页 |
·教学实施的基本过程 | 第23-24页 |
·实施教学的目标 | 第23页 |
·实施教学的假设 | 第23页 |
·教学实施的方法 | 第23-24页 |
·“课证融合”教学方案 | 第24-35页 |
·前期调研 | 第24-25页 |
·实施教学的过程 | 第25-35页 |
第四章 教学效果分析 | 第35-39页 |
·实验班学生成绩分析 | 第35-36页 |
·实验班和参照班学生调查对比分析 | 第36-39页 |
·实验班和参照班学生成绩调查分析 | 第36页 |
·实验班和参照班学生学习能力方面的调查分析 | 第36-37页 |
·实验班和参照班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调查分析 | 第37-39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39-41页 |
·研究结论 | 第39页 |
·不足与反思 | 第39-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
致谢 | 第43-45页 |
附件1 | 第45-46页 |
附件2 | 第46-47页 |
附件3 | 第47-49页 |
个人简介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