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绪论 | 第9-17页 |
| ·国外篇章语言学及衔接理论简述 | 第9-10页 |
| ·国内篇章语言学及衔接理论研究现状 | 第10-15页 |
| ·研究说明 | 第15-17页 |
| 第一章 现代汉语语篇衔接手段 | 第17-22页 |
| ·对相关衔接手段分类的分析 | 第17-19页 |
| ·本论文归纳的汉语衔接手段 | 第19-22页 |
| 第二章 语法衔接手段的缺失 | 第22-28页 |
| ·人称指称衔接手段缺失 | 第22-24页 |
| ·指示指称衔接手段缺失 | 第24-26页 |
| ·零式指称衔接手段缺失 | 第26-28页 |
| 第三章 逻辑衔接手段的缺失 | 第28-44页 |
| ·关联词语衔接手段的缺失 | 第28-39页 |
| ·表示时间和空间的连接词缺失 | 第39-41页 |
| ·独立成分的缺失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词汇衔接手段的缺失 | 第44-49页 |
| ·词汇复现手段缺失 | 第44-46页 |
| ·词汇同现手段缺失 | 第46-49页 |
| 第五章 学生汉语衔接手段缺失原因分析 | 第49-53页 |
| ·汉语内部原因 | 第49-50页 |
| ·母语负迁移 | 第50-51页 |
| ·学生自身因素 | 第51页 |
| ·教材编写不足 | 第51-53页 |
| 结语 | 第53-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9页 |
| 后记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