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3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3-29页 |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3-15页 |
·研究背景 | 第13-14页 |
·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15-24页 |
·国际经济合作理论研究概述 | 第15-17页 |
·投资理论研究概述 | 第17-21页 |
·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概述 | 第21-22页 |
·创新理论研究概述 | 第22-24页 |
·研究内容与框架 | 第24-25页 |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及难点 | 第25-29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 第25-26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6页 |
·本文的难点 | 第26-29页 |
第2章 文献回顾 | 第29-55页 |
·RJVs定义及内涵研究 | 第29-32页 |
·RJVs定义 | 第29-30页 |
·RJVs内涵 | 第30-32页 |
·RJVs成员构成、分类及形成动因研究 | 第32-38页 |
·关于RJVs成员构成研究 | 第32-34页 |
·RJVs分类与组织形式研究 | 第34-35页 |
·RJVs形成动因研究 | 第35-38页 |
·RJVs风险分析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38-40页 |
·RJVs风险性分析 | 第38-39页 |
·RJVs规模及其稳定性研究 | 第39-40页 |
·RJVs绩效及其关联影响研究 | 第40-46页 |
·RJVs经济绩效研究概述 | 第41-42页 |
·RJVs溢出效应研究概述 | 第42-43页 |
·RJVs福利效应评估研究概述 | 第43-44页 |
·RJVs其它关联影响研究概述 | 第44-46页 |
·RJVs评估模型及研究方法 | 第46-48页 |
·RJVs评估模型研究现状 | 第46页 |
·RJVs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第46-47页 |
·RJVs研究数据库现状 | 第47-48页 |
·产业创新和RJVs根植性研究 | 第48-54页 |
·产业根植性与产业创新的相关研究概述 | 第48-49页 |
·RJVs产业根植性发展研究概述 | 第49-53页 |
·RJVs产业根植性效应研究概述 | 第53-54页 |
·本文研究方向 | 第54-55页 |
第3章 RJVs合作创新的制度设计 | 第55-79页 |
·RJVs合作创新制度建设的国际经验 | 第55-58页 |
·美国的经验 | 第55-56页 |
·日本的经验 | 第56页 |
·欧洲的经验 | 第56-58页 |
·澳大利亚的经验 | 第58页 |
·RJVs合作创新制度安排研究 | 第58-62页 |
·技术知识特性视角下的RJVs制度安排研究 | 第58-61页 |
·创新网络特征视角下的RJVs制度安排研究 | 第61-62页 |
·RJVs合作创新制度建设 | 第62-66页 |
·RJVs合作创新中学习制度建设 | 第62-64页 |
·RJVs合作创新中协同制度建设 | 第64-66页 |
·RJVs合作创新制度的实施——以天津滨海新区为例 | 第66-77页 |
·滨海新区RJVs根植性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66-68页 |
·滨海新区RJVs根植性发展的关键要素与机理 | 第68-72页 |
·滨海新区RJVs根植性发展的三阶段博弈模型设计 | 第72-75页 |
·滨海新区RJVs根植性发展的作用机制 | 第75-77页 |
·本章小结 | 第77-79页 |
第4章 RJVs研发转化绩效研究 | 第79-103页 |
·RJVs研发转化理论研究 | 第79-83页 |
·经济学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79-80页 |
·技术创新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80-83页 |
·管理学视角的相关研究 | 第83页 |
·RJVs研发转化路径的跨国经验与启示 | 第83-89页 |
·RJVs研发转化的路径及特点 | 第84-88页 |
·对我国RJVs研发转化的启示 | 第88-89页 |
·RJVs研发转化合作与分工模式及收益分析 | 第89-97页 |
·RJVs研发合作模式及收益分析 | 第89-94页 |
·RJVs研发分工模式及收益分析 | 第94-97页 |
·RJVs研发转化绩效指标设计 | 第97-102页 |
·RJVs研发转化绩效测度的理论分析:基于合作网络和技术创新的视角 | 第97-99页 |
·理论模型的构建和测度指标的设计 | 第99-101页 |
·结论及研究的不足之处 | 第101-102页 |
·本章小结 | 第102-103页 |
第5章 FDI下的RJVs运行绩效与溢出效应研究 | 第103-129页 |
·RJVs运行绩效的评价分析 | 第104-113页 |
·RJVs运行绩效的实证研究评述 | 第104-106页 |
·RJVs运行绩效的决定因素 | 第106-110页 |
·RJVs运行绩效评价的一般模型 | 第110-113页 |
·RJVs正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第113-124页 |
·RJVs的技术势能与绩效差异 | 第114-119页 |
·RJVs的地区极差与绩效差异 | 第119-124页 |
·RJVs反向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 第124-128页 |
·RJVs反向技术溢出的决定因素 | 第124-126页 |
·RJVs反向技术溢出的获取策略 | 第126-128页 |
·本章小结 | 第128-129页 |
第6章 RJVs合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129-147页 |
·RJVs在我国的发展现状 | 第129-134页 |
·我国RJVs历史发展各阶段的特点 | 第130-131页 |
·我国RJVs合作创新的基本模式 | 第131-132页 |
·我国RJVs合作创新发展的新态势 | 第132-134页 |
·RJVs在我国发展的制约因素 | 第134-139页 |
·思想文化认知的制约 | 第134-135页 |
·参与主体的制约 | 第135-138页 |
·机制建设的制约 | 第138-139页 |
·法律法规的制约 | 第139页 |
·RJVs合作创新的主导方向 | 第139-142页 |
·建立初级目标的功能整合平台 | 第139-140页 |
·建立保障目标的功能保障平台 | 第140页 |
·建立核心目标的功能协调平台 | 第140-142页 |
·RJVs合作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142-147页 |
·RJVs制度建设的对策建议 | 第142-143页 |
·RJVs研发转化的对策建议 | 第143-144页 |
·RJVs贸易投资功能组合的对策建议 | 第144页 |
·RJVs自主创新的对策建议 | 第144-147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47-151页 |
·全文总结 | 第147-149页 |
·研究不足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149-151页 |
参考文献 | 第151-169页 |
后记 | 第1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