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7页 |
一、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一)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二) 现实意义 | 第10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一) 从宏观角度对高中与大学衔接问题进行的研究 | 第10-11页 |
(二) 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指导思想、发展历程的研究 | 第11页 |
(三) 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实施与现状的研究 | 第11-12页 |
(四) 关于高中与大学衔接途径的研究 | 第12-14页 |
四、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一) 研究目标 | 第14页 |
(二)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三)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五、 概念界定 | 第14-17页 |
(一) 高中与大学衔接(以下简称“高大衔接”) | 第14页 |
(二) 高中与大学合作(以下简称“高大合作”) | 第14-16页 |
(三) “高大衔接”与“高大合作”的联系和区别 | 第16-17页 |
第一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出台及其主要内容 | 第17-26页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出台的背景 | 第17-19页 |
(一) 社会现实状况对“高大衔接”政策出台的影响 | 第17-18页 |
(二) 日本教育改革对“高大衔接”政策出台的影响 | 第18-19页 |
(三) 外国教育改革对“高大衔接”政策出台的影响 | 第19页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历史沿革与政策发展 | 第19-22页 |
(一) 大学入学考试科目的变化 | 第20页 |
(二) 特别选拔方式的增加 | 第20-21页 |
(三) 政策发展 | 第21-22页 |
三、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目标与指导思想 | 第22-24页 |
(一)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目标 | 第22-23页 |
(二) 高中与大学衔接的指导思想 | 第23-24页 |
四、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反响与分析 | 第24-26页 |
(一) 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反响 | 第24页 |
(二) 高中与大学衔接政策的分析 | 第24-26页 |
第二章 以“衔接”为目的的高中与大学合作 | 第26-32页 |
一、 日本“高大合作”的历史发展 | 第26-27页 |
二、 日本“高大合作”的目标 | 第27页 |
三、 日本“高大合作”的实施现状 | 第27-30页 |
(一) 大学课程的学分认定 | 第28-29页 |
(二) 学习大学课程和参加公开讲座等 | 第29页 |
(三) 大学教师在高中进行的宣讲 | 第29页 |
(四) 高中与大学等的联络协议会 | 第29-30页 |
四、 “高大合作”之于“高大衔接”的意义 | 第30-32页 |
第三章 通过大学入学选拔制度改革实现“高大衔接” | 第32-41页 |
一、 “中心考试”和单独考试的组合 | 第32-34页 |
(一) 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的发端与发展 | 第32-33页 |
(二) “中心考试”的利用类型 | 第33-34页 |
二、 AO 入学考试——以东北大学及圣学院大学为例 | 第34-40页 |
(一) AO 入学考试制度的历史发展 | 第34-35页 |
(二) AO 入学考试的实施状况 | 第35-38页 |
(三) AO 入学考试的特征与问题 | 第38-40页 |
三、 推荐入学制度 | 第40-41页 |
第四章 通过课程实现高大衔接 | 第41-47页 |
一、 升学指导 | 第41-44页 |
二、 第一学年教育 | 第44-47页 |
第五章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及其启示 | 第47-51页 |
一、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的发展趋势 | 第47-48页 |
(一) 衔接合作网络的扩大与强化 | 第47页 |
(二) 从学生利益出发,发展衔接途径 | 第47-48页 |
(三) 建立以学生个人为单位的专业发展体系 | 第48页 |
(四) 促进高大衔接的新途径“高大衔接考试” | 第48页 |
二、 日本高中与大学衔接改革对我国的启示 | 第48-51页 |
(一) 树立正确的“衔接”理念 | 第49页 |
(二) 改革大学招生考试制度 | 第49页 |
(三) 改革高中教育制度 | 第49-50页 |
(四) 做好学生的生涯规划指导 | 第50页 |
(五) 构建高中与大学的合作组织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后记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