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引言 | 第9-13页 |
| 一 研究的缘起 | 第9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四 本文拟创新之处 | 第11-13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19页 |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 (一) 国外法制教育研究两大流派 | 第13页 |
| (二) 各国法制教育实践经验 | 第13-15页 |
| (三) 对国外法制教育的思考 | 第15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9页 |
| (一) 我国法制教育研究发展历程 | 第15-16页 |
| (二) 我国法制教育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 第二章 法制教育概说 | 第19-27页 |
| 一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9-22页 |
| (一) 法制 | 第19页 |
| (二) 法制教育 | 第19-20页 |
| (三) 我国法制教育的目的和特点 | 第20-21页 |
| (四) 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 | 第21-22页 |
| 二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相关理论依据 | 第22-23页 |
| 三 义务教育阶段加强法制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23-27页 |
| (一) 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 第23-25页 |
| (二)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是普法教育切入点 | 第25-27页 |
| 第三章 义务教育阶段法制教育现状调查 | 第27-37页 |
| 一 调查的对象、内容与方法 | 第27-28页 |
| (一) 调查对象 | 第27页 |
| (二) 调查内容 | 第27-28页 |
| (三) 资料输入与统计分析方法 | 第28页 |
| 二 调查结果 | 第28-34页 |
| (一) 法制教育课程开设情况 | 第28页 |
| (二) 法制教育课落实情况 | 第28-29页 |
| (三) 法制教育形式调查情况 | 第29-31页 |
| (四) 法制教育内容和效果调查情况 | 第31页 |
| (五) 法制教育对学生的影响情况调查 | 第31-32页 |
| (六) 教师对法制教育意义和地位的认识 | 第32-33页 |
| (七) 法律知识、法律意识情况调查 | 第33-34页 |
| 三 原因分析 | 第34-37页 |
| (一) 学校方面 | 第34-35页 |
| (二) 家庭方面 | 第35-36页 |
| (三) 社会方面 | 第36页 |
| (四) 其他 | 第36-37页 |
| 第四章 义务教育阶段实施法制教育的策略 | 第37-51页 |
| 一 充分发挥学校的主导作用 | 第37-43页 |
| (一) 由预防犯罪模式向权利中心模式转变 | 第37-39页 |
| (二) 合理设置法制教育课程 | 第39-40页 |
| (三) 完善师资配备 | 第40-41页 |
| (四) 改善教学环节 | 第41-42页 |
| (五) 强化实践环节 | 第42-43页 |
| (六) 提供制度保障 | 第43页 |
| 二 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 | 第43-45页 |
| (一) 增强家长法制观念,不断学习法律知识 | 第44页 |
| (二) 转变只重分数的观念,先教会孩子做人 | 第44页 |
| (三) 言传身教,营造良好家庭气氛的熏陶 | 第44-45页 |
| 三 发挥社会教育的支撑作用 | 第45-48页 |
| (一) 司法 | 第45-46页 |
| (二) 社区 | 第46页 |
| (三) 媒体 | 第46-48页 |
| 四 构建以学校为中心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教整合的法制教育网络 | 第48-51页 |
| (一) 构筑法制教育网络的重要意义 | 第48页 |
| (二) 构筑法制教育网络的渠道探索 | 第48-51页 |
| 结语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7页 |
| 致谢 | 第57-5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58-60页 |
| 附录 | 第60-66页 |
| 附件 | 第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