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研究:1100-1970

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6页
导论第16-46页
 第一节 选题缘由第16-17页
 第二节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评述第17-32页
  一、关于流动的研究第18-21页
  二、关于学术职业流动的研究第21-27页
  三、关于西方大学史的研究第27-30页
  四、关于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历史的研究第30-32页
 第三节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32-34页
  一、西方大学教师第32-33页
  二、国际流动第33-34页
 第四节 研究设计第34-37页
  一、研究内容第34-35页
  二、研究方法第35-36页
  三、研究逻辑第36-37页
 第五节 数据库的建立与使用第37-46页
  一、AS数据库的数据来源第37-38页
  二、AS数据库数据的编码与录入第38-40页
  三、AS数据库数据的查核第40页
  四、AS数据库样本的一般特征第40-43页
  五、AS数据库的局限性与使用原则第43-46页
第一章 早期形态:中世纪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46-67页
 第一节 中世纪大学教师群体的形成第47-51页
  一、大学教师:追求知识和使用知识的人第47-48页
  二、作为职业群体的大学教师第48-49页
  三、中世纪大学教师的职业特点第49-51页
 第二节 中世纪大学的国际性与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51-60页
  一、中世纪大学国际性的引导第51-53页
  二、几所国际性大学“知识中心”的吸引第53-58页
  三、其他中世纪大学对教师的国际招聘第58-59页
  四、中世纪后期大学对教师国际流动的限制第59-60页
 第三节 中世纪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外部影响因素第60-64页
  一、中世纪的旅行传统与旅行条件第60-62页
  二、中世纪的国际性语言第62-63页
  三、宗教、政治与战争第63-64页
  四、中世纪后期的民族主义第64页
 第四节 中世纪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原始规律第64-67页
  一、“知识吸引”是大学教师国际流动持续发生的基本动力第65页
  二、“外力推动”是大学教师国际流动时代特征形成的主要条件第65-67页
第二章 保守与求知:16-18世纪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67-98页
 第一节 近代西方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变化第67-72页
  一、近代西方大学教师群体的分裂第68-69页
  二、近代西方大学教师职业生涯模式的改变第69页
  三、近代西方大学教师职业吸引力的下降第69-70页
  四、近代西方大学教师获得“专业化地位”的努力与局限第70-72页
 第二节 近代西方大学的保守与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72-78页
  一、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先扬后抑第73-74页
  二、近代西方大学国际性的消火第74-76页
  三、近代西方大学教师聘任标准的异化第76-78页
 第三节 文艺复兴与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78-81页
  一、文艺复兴对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影响第78-79页
  二、人文主义思潮引导下的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第79-81页
 第四节 宗教改革与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81-84页
  一、宗教改革对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影响第81-82页
  二、宗教信仰要求与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82-84页
 第五节 第一次科学革命与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84-95页
  一、第一次科学革命与近代西方大学发展的关系第84-86页
  二、近代科学发展对西方大学科学家国际流动的影响第86-95页
 第六节 近代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特征第95-98页
  一、近代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个体化第95-96页
  二、近代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碎片化第96-98页
第三章 变革与现代化: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98-137页
 第一节 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向“学术职业”的演变第99-108页
  一、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职业发展的新内涵第99-101页
  二、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学术的自由与流动的自由第101-103页
  三、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专业化进程的完成第103-106页
  四、19世纪西方学术职业吸引力的提高第106-108页
 第二节 19世纪西方大学的现代模式与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08-120页
  一、18世纪末法国大学改革及其影响第108-111页
  二、19世纪初德国大学改革及其影响第111-116页
  三、19世纪西方大学统一性的回归第116-118页
  四、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聘任的学术导向第118-120页
 第三节 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的两个国际流动中心第120-131页
  一、法国巴黎:19世纪上半叶的国际学习中心第121-122页
  二、德国大学:19世纪中叶以后的学术圣地第122-131页
 第四节 19世纪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特征第131-137页
  一、一个国家的大学替代单所大学成为国际流动中心第133-134页
  二、“知识中心”与“学习者”国家之间的的良性互动第134-135页
  三、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区域联盟的出现第135-137页
第四章 逃亡与救助:20世纪上半叶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37-162页
 第一节 20世纪上半叶世界高等学习中心转移的前幕第137-145页
  一、20世纪早期德国大学发展面临的困境第139-142页
  二、20世纪上半叶美国大学的崛起第142-145页
 第二节 法西斯主义与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逃亡第145-151页
  一、法西斯主义对德意大学的控制与改造第146-147页
  二、法西斯主义对德意学术职业发展生态的破坏第147-148页
  三、20世纪上半叶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逃亡第148-151页
 第三节 国际救助与西方大学教师的逃亡选择第151-158页
  一、德国大学内部对逃亡大学教师的漠视第151-152页
  二、德国国际逃亡大学教师的早期安置情况第152-153页
  三、英美两国对欧洲流亡大学教师的救助第153-158页
 第四节 20世纪上半叶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特征第158-162页
  一、法西斯主义是20世纪上半叶西方大学教师国际大逃亡的主导因素第158-159页
  二、学术发展环境差异是西方大学教师国际逃亡的引导因素第159-162页
第五章 国家与市场:战后二十年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62-196页
 第一节 战后西方大学面临的挑战与机遇第163-167页
  一、学习普及化给西方大学带来的挑战第163-165页
  二、“大科学”时代给西方大学带来的机遇第165-167页
 第二节 美国主导下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67-177页
  一、美国的对外利益与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67-170页
  二、美国对外援助政策中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70-173页
  三、富布莱特项目中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73-177页
 第三节 学术劳动力市场与西方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77-190页
  一、美国开放的学术劳动力市场与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78-182页
  二、其他西方国家的学术劳动力市场与大学教师的国际流动第182-189页
  三、国际学术劳动力市场形成的端倪第189-190页
 第四节 战后二十年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特征第190-196页
  一、国家力量是战后二十年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重要推动力第191-192页
  二、开放的学术劳动力市场成为吸引国际学术人才的重要助力第192-194页
  三、“人才流失”成为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中的新挑战第194-196页
结论第196-223页
 第一节 流动的人: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主要类型第197-202页
  一、知识漫游者第198-199页
  二、逃亡避难者第199-200页
  三、职业激进者第200-202页
 第二节 如何发生: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影响因素第202-217页
  一、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外部影响因素第203-211页
  二、西方大学教师国际流动的内部影响因素第211-217页
 第三节 历史与现实:对当代国际学术人才引进的启示第217-223页
  一、国家力量是吸引国际学术人才的重要保障第217-218页
  二、现代大学制度是吸引国际学术人才的核心条件第218-219页
  三、特殊的国际流动潮流是获得国际人才的重要机遇第219-220页
  四、多样化战略是吸引国际学术人才的必然选择第220-223页
附录第223-238页
参考文献第238-254页
后记第254-255页

论文共25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教育技术学视野下的未来课堂研究
下一篇:基础教育国际化进程中混班就读外籍学生的教育图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