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营者股权激励探讨及方案设计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3页 |
1.1 现象阐述 | 第9-11页 |
1.1.1 长江动力集团 | 第9-10页 |
1.1.2 红塔集团 | 第10-11页 |
1.1.3 “东锅”股票案 | 第11页 |
1.2 经营者激励问题 | 第11-13页 |
2 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3-25页 |
2.1 国有企业经营者“落马”分析 | 第13-16页 |
2.1.1 控制权成为企业家的激励约束因素 | 第13-14页 |
2.1.2 国有企业企业家控制权机制 | 第14-15页 |
2.1.3 “59岁现象”产生的原因 | 第15-16页 |
2.2 经营者激励问题的理论分析 | 第16-20页 |
2.2.1 现代企业的委托—代理关系 | 第16-17页 |
2.2.2 经营者的效用函数 | 第17-19页 |
2.2.3 国有企业经营者的激励现状 | 第19-20页 |
2.3 国外对经营者的激励分析 | 第20-25页 |
2.3.1 西方国家关于企业激励的理论和经验 | 第21-22页 |
2.3.2 西方国家的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 | 第22-25页 |
3 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分析 | 第25-46页 |
3.1 股票期权的概念 | 第25-26页 |
3.2 股票期权激励的形式与激励的方式比较 | 第26-28页 |
3.2.1 股票期权激励的形式 | 第26-27页 |
3.2.2 股权激励的方式比较 | 第27-28页 |
3.3 股权激励的价值分析 | 第28-32页 |
3.3.1 股权激励的类型划分 | 第28-29页 |
3.3.2 不同类型股权激励的价值分析 | 第29-32页 |
3.4 股票期权实施的条件 | 第32-35页 |
3.4.1 政策条件 | 第32页 |
3.4.2 经理人市场的条件 | 第32-34页 |
3.4.3 企业的条件 | 第34-35页 |
3.5 中国实施经营者股票期权制度的现实意义 | 第35-36页 |
3.6 我国经营者持股分析 | 第36-46页 |
3.6.1 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实证分析 | 第36-44页 |
3.6.2 关于上市公司经营者持股实证研究的结论 | 第44-46页 |
4 我国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及方案设计 | 第46-72页 |
4.1 我国经营者股票期权激励的实践 | 第46-51页 |
4.2 案例所提示的若干理论、政策与技术问题 | 第51-54页 |
4.3 现行体制下和法律条件下的股权激励设计 | 第54-72页 |
4.3.1 股票期权计划的要素设计 | 第54-65页 |
4.3.2 股票期权的操作流程 | 第65-69页 |
4.3.3 我国股票期权主要实施标准探讨 | 第69-70页 |
4.3.4 我国股票期权公司内部监管体系设计 | 第70-71页 |
4.3.5 我国股票期权信息披露制度设计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