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绪论 | 第1-25页 |
·隧道结构及失稳分析的特点 | 第14-16页 |
·隧道岩体及失稳分析的特征 | 第14-16页 |
·隧道支护结构及失稳分析的特点 | 第16页 |
·隧道结构失稳及判据研究面临的困难 | 第16-19页 |
·隧道结构失稳及其判据的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22-25页 |
第2章 隧道岩体在开挖引起的加荷、卸荷条件下的失稳 | 第25-38页 |
·岩体卸荷破坏研究的必要性 | 第25-26页 |
·常用的岩体强度理论 | 第25-26页 |
·岩体的破坏机理研究 | 第26页 |
·岩体在加、卸荷条件下破坏效应的对比分析 | 第26-31页 |
·岩体加、卸载破坏时的应力应变特征 | 第28页 |
·岩体加、卸载过程的声发射特征 | 第28-30页 |
·卸荷破坏形态及破坏实质 | 第30-31页 |
·岩体在不同围压下的破坏 | 第31-32页 |
·地下工程的应力途径 | 第32-33页 |
·卸载岩体力学的研究 | 第33-38页 |
第3章 隧道岩体开挖的突变失稳及力学判据 | 第38-70页 |
·岩体失稳研究与非线性科学的发展 | 第38页 |
·突变失稳现象和突变失稳理论的发展 | 第38-40页 |
·突变理论和传统弹性及弹塑性理论分析的区别 | 第40-41页 |
·隧道岩体失稳的突变模型 | 第41-60页 |
·关键承载岩体由一层岩体构成的情形 | 第42-47页 |
·关键承载岩体由一层厚断裂岩体构成 | 第47-49页 |
·关键承载岩体为层状岩体 | 第49-51页 |
·隧道软弱夹层滑移的尖点突变失稳模型 | 第51-55页 |
·关键承载圈的失稳 | 第55-60页 |
·顶板岩层的最小厚度 | 第60-64页 |
·隧道动态开挖的灰色突变失稳建模 | 第64-70页 |
·隧道岩体开挖的尖点突变失稳模型 | 第64-65页 |
·能量多项式函数 | 第65-70页 |
第4章 扰动诱发失稳的影响 | 第70-82页 |
·外界扰动 | 第70-71页 |
·地下水对隧道岩体性质的影响 | 第71-77页 |
·临界扰动诱发失稳的突变失稳机理分析 | 第77-79页 |
·强扰动诱发失稳的机理分析 | 第79-82页 |
第5章 隧道岩体失稳的孕育过程 | 第82-95页 |
·隧道岩体开挖及其非线性过程 | 第82-83页 |
·失稳的孕育过程--耗散结构的形成过程 | 第83-87页 |
·耗散结构形成的宏观与微观条件 | 第85-86页 |
·岩体失稳过程中耗散结构的形成 | 第86-87页 |
·岩体失稳孕育过程--岩体开挖自组织的过程 | 第87-90页 |
·自组织理论 | 第87-88页 |
·开挖结构自组织现象 | 第88-90页 |
·失稳孕育过程的分叉与混沌 | 第90-92页 |
·失稳孕育过程的复杂性 | 第92-95页 |
第6章 隧道支护结构的屈曲分析 | 第95-114页 |
·关于隧道支护结构和屈曲分析 | 第95页 |
·拱结构的弹性屈曲分析 | 第95-107页 |
·支护结构屈曲问题的有限元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107-111页 |
·拱部结构弹性屈曲分析 | 第107-109页 |
·拱部结构的非线性屈曲 | 第109-111页 |
·第三个塑性铰的出现和位置的变化对承载能力的影响 | 第111-114页 |
第7章 围岩与支护结构失稳整体分析 | 第114-140页 |
·支护结构与岩体的相互作用整体分析 | 第114-117页 |
·支护结构与岩体的相互作用分析的力学模型 | 第114-115页 |
·支护结构阻力和隧道岩体位移之间的关系 | 第115-117页 |
·隧道支护结构与围岩相互作用的试验 | 第117-120页 |
·围岩与支护的接触压力实测规律 | 第117-119页 |
·荷载分担率对隧道结构稳定的意义 | 第119-120页 |
·隧道整体失稳整体分析 | 第120-123页 |
·支护结构和岩体整体有限元分析 | 第120-123页 |
·支护结构和岩体的失稳顺序 | 第123页 |
·隧道整体失稳位移判据探讨 | 第123-132页 |
·容许位移速率和加速度 | 第124-126页 |
·容许极限移量的确定 | 第126-128页 |
·变形速率比值判别法 | 第128-132页 |
·从不同的学科角度看隧道失稳分析 | 第132-140页 |
·从系统科学角度看隧道失稳 | 第133-135页 |
·从工程地质力学角度看隧道失稳分析 | 第135-136页 |
·从数学方法的角度看隧道失稳分析 | 第136-137页 |
·从人工智能的角度看隧道围岩失稳分析 | 第137-140页 |
结论 | 第140-143页 |
致谢 | 第143-144页 |
参考文献 | 第144-15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1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