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 第1-9页 |
第一章 “六大家”的形成——评语和定位 | 第9-20页 |
第一节 鲁迅 | 第9-11页 |
第二节 从《中国新文学史稿》到《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 第11-16页 |
第三节 文学史定位中的“六大家” | 第16-20页 |
第二章 “六大家”的形成——篇幅与章节 | 第20-25页 |
第一节 “三部半” | 第20-22页 |
第二节 新时期著述 | 第22-25页 |
第三章 生平 思想 创作——作家论三部曲 | 第25-31页 |
第一节 模式的发展 | 第25-27页 |
第二节 模式分析 | 第27-31页 |
第四章 “大师”的形成——以赵树理为例 | 第31-36页 |
第一节 四十年代的“赵树理方向” | 第31-32页 |
第二节 文学史著中的赵树理 | 第32-35页 |
第三节 定位变化与评价 | 第35-36页 |
第五章 “经典”的确立 | 第36-53页 |
第一节 标准:政治与艺术 | 第36-39页 |
第二节 “六大家”代表作 | 第39-53页 |
(1) 鲁迅代表作 | 第39-42页 |
(2) 郭沫若代表作 | 第42-43页 |
(3) 茅盾代表作 | 第43-45页 |
(4) 巴金代表作 | 第45-47页 |
(5) 老舍代表作 | 第47-49页 |
(6) 曹禺代表作 | 第49-53页 |
第六章 “经典”的解读 | 第53-65页 |
第一节 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作品分析二分法 | 第53-59页 |
(1) 分析方式的提出与发展 | 第53-57页 |
(2) 分析方式的完善与模式化 | 第57-59页 |
第二节 两种分析范式 | 第59-65页 |
(1) 感悟式 | 第60-62页 |
(2) 分析式 | 第62-6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65-66页 |
作者在读期间科研成果介绍 | 第66-68页 |
声明 | 第68-69页 |
后记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