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4页 |
| ·有关概念释义 | 第9-11页 |
| ·鲁西北地区 | 第9页 |
| ·高中阶段教育 | 第9-10页 |
| ·高中阶段教育发展的涵义 | 第10页 |
|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 第10-11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背景 | 第11-12页 |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2页 |
|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主要的研究内容 | 第12-13页 |
| ·主要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第二章 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基本理论问题 | 第14-29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地位与发展目标 | 第14-16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地位和发展阶段 | 第14-15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目标 | 第15-16页 |
|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的社会经济意义 | 第16-17页 |
|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战略选择 | 第16页 |
|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实现社会公平的有效途径 | 第16-17页 |
| ·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促进城市化的重要条件 | 第17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产品属性与资源配置方式 | 第17-19页 |
| ·教育服务的属性 | 第17-18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资源配置方式 | 第18-19页 |
| ·教育的供需及其调节 | 第19-22页 |
| ·教育的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 ·教育的供给及其影响因素 | 第20-21页 |
| ·教育的供需矛盾及变化特点 | 第21页 |
| ·教育供需的调节机制 | 第21-22页 |
| ·教育发展差异的理论分析 | 第22-26页 |
| ·新古典主义的阐释 | 第23-24页 |
| ·新制度主义的阐释 | 第24-26页 |
| ·区域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教育政策的作用 | 第26-28页 |
| ·区域教育发展的相对独立性 | 第26页 |
| ·教育政策助推区域教育发展的重要作用 | 第26-27页 |
| ·教育政策的目标追求和价值选择 | 第27-28页 |
| ·个人投资高中教育的区位选择 | 第28-29页 |
| 第三章 鲁西北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 | 第29-41页 |
| ·鲁西北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现状分析 | 第29-32页 |
| ·三市的基本情况 | 第29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规模 | 第29-31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结构 | 第31-32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师资状况 | 第32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发展趋势和实现普及的预测分析 | 第32-41页 |
| ·2000—2003 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数变化情况 | 第33-35页 |
| ·2000—2003 年各市高中段教育在校生数及变化情况 | 第35-36页 |
| ·2005—2010 年高中段教育的发展速度、规模预测分析 | 第36-41页 |
| 第四章 高中阶段教育实现基本普及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41-63页 |
| ·农村初中生源供给因素 | 第41-47页 |
| ·大量学生学业水平偏低,丧失求学的兴趣和愿望 | 第41-42页 |
| ·农村初中辍学率居高不下 | 第42-44页 |
| ·农村初中学生厌学、辍学的根源和后果 | 第44-47页 |
| ·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因素 | 第47-54页 |
| ·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择校生收费标准偏高 | 第47-49页 |
| ·农村居民支付高中阶段教育的能力偏低 | 第49-52页 |
| ·高中阶段教育的资助政策乏力 | 第52-54页 |
| ·高中就学需求的拉动因素 | 第54-56页 |
| ·本科招生的规模对农民子女就学需求的影响 | 第54页 |
| ·高等教育的就业预期对高中教育就学需求的影响 | 第54-56页 |
| ·高校招生就业问题的深层次原因 | 第56页 |
| ·高中阶段学校的办学因素 | 第56-59页 |
| ·部分高中办学信誉弱化,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 | 第56-57页 |
| ·中等职业教育供需错位、发展滞缓 | 第57-59页 |
| ·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因素 | 第59-63页 |
| ·教育经费投入渠道存在体制性障碍 | 第59-60页 |
| ·市地中等职业教育统筹机制缺失 | 第60-61页 |
| ·行政管理水平有待提高 | 第61-63页 |
| 第五章 鲁西北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实现普及的对策建议 | 第63-77页 |
| ·遵循的原则和需要正确处理的关系 | 第63-65页 |
| ·保证“普九”质量,提高生源水平 | 第65-68页 |
| ·巩固提高“普九”水平 | 第65-66页 |
| ·健全义务教育投入机制 | 第66-67页 |
| ·加强师资培训,提高教学质量 | 第67页 |
| ·构建实施科学的评价体系 | 第67-68页 |
| ·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完善高中资助体系 | 第68-69页 |
| ·强化政府责任,不断增加投入 | 第68页 |
| ·建立高中教育贫困资助体系 | 第68-69页 |
| ·调整中职办学策略,优化普职结构比例 | 第69-71页 |
| ·强化对中职教育的扶持政策 | 第69-70页 |
| ·加强就业创业能力建设,促进中职教育健康发展 | 第70-71页 |
|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 第71-73页 |
| ·切实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 第71-72页 |
| ·大力推进教学领域的改革 | 第72-73页 |
| ·推进体制创新优化资源配置 | 第73-75页 |
| ·合理利用教育资源,创新教育管理体制 | 第73-74页 |
| ·创新办学体制,扩展优质高中教育资源 | 第74-75页 |
| ·促进农村社会进步,加快农村教育发展 | 第75-77页 |
| ·加快农村的城镇化进程 | 第75-76页 |
|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发展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80-81页 |
| 附录 | 第81-85页 |
| 一、农村初中在校生自愿升学及同学失学原因调查问卷 | 第81-82页 |
| 二、农村初中毕业生未能升学的主要原因调查问卷 | 第82-84页 |
| 三、高中在校生家庭(农村居民)经济负担调查问卷 | 第84-85页 |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