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方言论文--北方话(官话方言)论文--西南方言论文

《西蜀方言》词汇研究

内容提要第1-4页
英文摘要第4-10页
零 前言第10-16页
 0.1 成都市地理、沿革、区划及人口第10-11页
 0.2 成都方言概况第11-13页
 0.3 四川方言词汇研究回顾第13页
 0.4 《西蜀方言》及其音系简介第13-16页
壹《西蜀方言》词汇全貌第16-53页
 1.1 《西蜀方言》词汇类别分析第16-35页
 1.2 《西蜀方言》词汇音节及词性分析第35-36页
 1.3 《西蜀方言》词汇语法结构分析第36-50页
  1.3.1 《西蜀方言》复音词构词法第37-41页
   (1) 双音节词语的构词法第37-38页
   (2)三音节词语的构词法第38-41页
  1.3.2 构词方法的统计分析第41-43页
   (1) 双音节词语第41-42页
   (2) 三音节词语第42-43页
  1.3.3 《西蜀方言》复音词构词法的几个特点第43-50页
   (1) 附加式与重叠式的广泛运用第43-50页
    ①附加式第43-48页
     A.词缀“子”第43页
      a.双音节的第43页
      b.三音节的第43页
     B.词缀“头”第43-44页
      a.用于名词性词根后第43页
      b.用于动词性词根后以构成名词第43-44页
      c.用于方位或处所词后第44页
     C.词缀“儿”第44页
      a.用于重叠词后第44页
      b.用于表示人体部位的名词中或名词后第44页
      c.用于表示称谓的名词后第44页
      d.用于蔬菜水果名或动物名的名词后第44页
      e.其它第44页
     D.词缀“杆”第44页
     E.词缀“巴”第44-45页
     F.词缀“场”第45页
     G.词缀“些”第45页
     H.形容词的附加语素第45-48页
      a.前附加语素第45-46页
      b.后附加语素第46-48页
    ②重叠式第48-50页
     A.名词的重叠式第48-49页
      a.名词性词素的重叠第48页
      b.动词性词素的重叠第48页
      c.形容词性词素的重叠第48-49页
      d.量词的重叠第49页
     B.动词的重叠式第49页
     C.形容词的重叠式第49-50页
   (2) 复合词多音化,结构多样化第50页
 1.4 《西蜀方言》词汇稽古第50-53页
贰《西蜀方言》与蜀文化第53-61页
 2.1 《西蜀方言》与移民文化第53-55页
 2.2 《西蜀方言》与外来文化第55页
 2.3 《西蜀方言》具有文化色彩的词释例第55-61页
  (1) 机构类第55-56页
  (2) 称谓类第56-57页
  (3) 习俗类第57-59页
  (4) 其它第59-61页
叁《西蜀方言》词汇蝉变第61-79页
 3.1 着眼于词汇系统中整体的词第61-63页
  3.1.1 向书面语转化的词第61-62页
  3.1.2 成为历史词的词第62-63页
  3.1.3 可见于其它方言词汇系统中的词第63页
   (1) 目前仍保留在成都方言系统且使用频率较高的词第63页
   (2) 目前已退出或少见于成都方言系统中的词第63页
 3.2 着眼于词的语法结构第63-70页
  3.2.1 复合词第63-67页
   (1) 换素型第63-65页
   (2) 换位型第65-66页
   (3) 构词法的改变第66-67页
  3.2.2 派生词第67-70页
   (1) 词缀“子”“儿”使用范围的缩小第67页
   (2) 名词复数后缀“行”的消失、后缀“匠”的衰退第67-69页
   (3) “性”、“化”、“度”等词缀或准词缀数量的增加和使用范围的增大第69-70页
 3.3 着眼于词的语法功能第70-72页
  3.3.1 语素变为非语素第70页
  3.3.2 成词语素变为不成词语素第70-71页
  3.3.3 自由词组粘合为词或固定词组第71页
  3.3.4 及物动词变为不及物动词第71页
  3.3.5 可重叠式变为不可重叠式第71-72页
 3.4 着眼于词义第72-75页
  3.4.1 词义无关(发展成两个不同的词)第72-73页
  3.4.2 词义相关第73-75页
 3.5 着眼于造词法(缩略语比重的增大)第75-76页
  (1) 偏正式第75-76页
  (2) 主谓式第76页
  (3) 动宾式第76页
  (4) 联合式第76页
 3.6 着眼于词的书写符号形式第76-79页
  3.6.1 书写符号形式变更的类别第76-78页
   (1) 归并第76页
   (2) 替换第76-77页
   (3) 分化第77-78页
  3.6.2 书写符号形式变更的原因第78-79页
   (1) 书写形体与理据不符而变更第78页
   (2) 书写形体因理据不同而变更第78页
   (3) 书写形体因汉字规范而变更第78-79页
肆 旧词衰变的原因第79-81页
 4.1 事物、概念、民俗的消亡第79页
 4.2 人们思想的更新第79-80页
 4.3 词汇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对词的等义形式的规范第80页
 4.4 随着科技的发展而失去了造词理据第80-81页
伍 结语第81-82页
附录第82-87页
 一、 注释第82-85页
 二、 参考文献第85-87页
后记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汽车行业大规模定制的竞争范式
下一篇:现代汉语中声音象征意义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