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海模拟器中多物标雷达标绘评估系统的研究
|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1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1-20页 |
| ·选题背景 | 第11-15页 |
| ·航海雷达/APAR模拟器的发展及其重要意义 | 第11-14页 |
| ·STCW公约对航海雷达/ARPA模拟器的要求 | 第14-15页 |
| ·航海雷达/APAR模拟器训练和评估现状分析 | 第15页 |
| ·雷达标绘评估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课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 ·论文内容的组织和安排 | 第18-20页 |
| 第2章 雷达标绘基础 | 第20-29页 |
| ·雷达标绘工具介绍 | 第20-22页 |
| ·雷达标绘纸 | 第20-22页 |
| ·雷达反射标绘器 | 第22页 |
| ·相对运动雷达标绘方法 | 第22-27页 |
| ·相对运动作图基本原理 | 第22-23页 |
| ·相对运动作图求取他船运动要素 | 第23-24页 |
| ·相对运动作图求取避让措施 | 第24-25页 |
| ·多物标标绘 | 第25-27页 |
| ·真运动雷达标绘方法 | 第27-29页 |
| 第3章 船舶避碰决策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29-47页 |
| ·船舶避碰各阶段的划分 | 第29-30页 |
| ·船舶会遇态势的划分 | 第30-35页 |
| ·三种会遇态势 | 第30-32页 |
| ·本文对会遇形势的划分 | 第32-34页 |
| ·多船相遇 | 第34-35页 |
| ·避碰危险度的确定 | 第35-36页 |
| ·避碰危险度概述 | 第35-36页 |
| ·考虑DCPA确定的避碰危险度 | 第36页 |
| ·综合考虑DCPA和TCPA确定的避碰危险度 | 第36页 |
| ·多船相遇时的避碰决策数学模型 | 第36-45页 |
| ·层次分析法 | 第36-38页 |
| ·避让重点船法 | 第38-45页 |
| ·恢复原航向或航速的时机 | 第45-47页 |
| 第4章 评估要素及其标准值的求取 | 第47-65页 |
| ·评估要素的确定 | 第47-51页 |
| ·雷达标绘评估要素及标准调查 | 第47-49页 |
| ·雷达标绘评估要素的确定 | 第49-50页 |
| ·评估要素权重的分配 | 第50-51页 |
| ·船舶运动要素的求取 | 第51-53页 |
| ·标准会遇态势的求取 | 第53-56页 |
| ·船舶避让幅度的求取 | 第56-62页 |
| ·船舶采取转向避让时的转向角度 | 第56-61页 |
| ·船舶采取变速避让时的变速幅度 | 第61-62页 |
| ·恢复原航向或航速时机的求取 | 第62-64页 |
| ·与其他船舶最后通过距离的求取 | 第64-65页 |
| 第5章 评估数学模型的探讨和建立 | 第65-79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65-68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 | 第65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步骤 | 第65-67页 |
| ·评估模型的建立 | 第67页 |
|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分析 | 第67-68页 |
| ·基于数理统计的评估数学模型 | 第68-79页 |
| ·非参数假设检验的概述及其原理 | 第68-70页 |
| ·评估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70-73页 |
| ·误差分布点的数学模型 | 第73-77页 |
| ·评估成绩的确定 | 第77-79页 |
| 第6章 评估软件的设计和实现 | 第79-94页 |
| ·雷达标绘评估系统的设计 | 第79-83页 |
| ·评估系统模块化设计 | 第79-80页 |
| ·评估系统流程图 | 第80-81页 |
| ·评估系统的数据管理 | 第81-83页 |
| ·雷达标绘评估系统的软件实现 | 第83-94页 |
| ·评估系统的开发环境 | 第83-84页 |
| ·评估系统的运行效果 | 第84-94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94-96页 |
| ·总结 | 第94页 |
| ·今后工作的展望 | 第94-96页 |
| 参考文献 | 第96-98页 |
| 致谢 | 第98-99页 |
| 研究生履历 | 第9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