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8页 |
○、引言 | 第8-20页 |
·通山及通山方言 | 第8-13页 |
·通山 | 第8-10页 |
·地理环境 | 第8-9页 |
·历史沿革 | 第9-10页 |
·通山方言(方言归属、语音系统、内部差异) | 第10-13页 |
·方言归属 | 第10页 |
·语音系统 | 第10-13页 |
·内部差异 | 第13页 |
·本题的研究现状及研究意义 | 第13-20页 |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方言代词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通山方言研究现状 | 第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一、通山方言的人称代词 | 第20-26页 |
·三身代词 | 第20-23页 |
·单数形式 | 第20-22页 |
·复数形式 | 第22-23页 |
·"俚" | 第22页 |
·"我俚、尔俚、其俚" | 第22-23页 |
·"稳俚" | 第23页 |
·领格形式 | 第23页 |
·反身代词 | 第23-24页 |
·别称代词 | 第24-25页 |
·共称代词 | 第25-26页 |
二、通山方言的指示代词 | 第26-33页 |
·指示代词的基本形式 | 第26-28页 |
·"介"、"彼" | 第26-28页 |
·"果" | 第28页 |
·指示代词的衍生形式 | 第28-33页 |
·指人物 | 第29-30页 |
·"介个[ka213kφ45]"、"彼个[pi213kφ45]" | 第29页 |
·"介些"、"彼些" | 第29-30页 |
·指方所 | 第30页 |
·指时间 | 第30-31页 |
·指方式 | 第31-32页 |
·指程度 | 第32-33页 |
三、通山方言的疑问代词 | 第33-42页 |
·疑问代词的形式 | 第33页 |
·疑问代词的功能 | 第33-38页 |
·问人 | 第33-34页 |
·问事物 | 第34-35页 |
·问方所 | 第35-36页 |
·问时间 | 第36-37页 |
·问数量程度 | 第37页 |
·问方式性状原因 | 第37-38页 |
·疑问代词的变通用法 | 第38-42页 |
·表虚指 | 第38-39页 |
·表任指 | 第39页 |
·表反问 | 第39-40页 |
·表否定 | 第40页 |
·表感叹 | 第40-42页 |
四、结语 | 第42-44页 |
·通山方言代词的特点 | 第42-43页 |
·本文存在的问题 | 第43-44页 |
附主要参考文献 | 第44-48页 |
致谢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