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7-15页 |
·选题依据和意义 | 第7-9页 |
·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9-13页 |
·对单双音节问题的认识 | 第9-10页 |
·关于同义词的研究 | 第10-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3-15页 |
第二章 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名词形式和意义对应关系 | 第15-25页 |
·研究对象的确定 | 第15-18页 |
·同义词的界定 | 第15-16页 |
·同义词的确定方法 | 第16-18页 |
·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名词的形式对应关系 | 第18-21页 |
·一对一 | 第18页 |
·一对多 | 第18-20页 |
·多对一 | 第20-21页 |
·含同一语素的同义单双音节名词的意义对应关系 | 第21-25页 |
·等义关系 | 第21-22页 |
·一般等义关系 | 第22-25页 |
第三章 双音节名词语素的意义关系及组合途径 | 第25-33页 |
·构成双音节词名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关系 | 第25-26页 |
·同义(或近义)关系 | 第25-26页 |
·上下位义关系 | 第26页 |
·其他关系 | 第26页 |
·双音节名词如何与单音节名词构成同义关系 | 第26-33页 |
·同义复加 | 第27-30页 |
·异义化合 | 第30-32页 |
·附加词缀 | 第32-33页 |
第四章 含同一语素同义单双音节名词并存的原因 | 第33-41页 |
·双音节名词产生的原因 | 第33-37页 |
·词汇量的增长为同义语料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 第33-35页 |
·双音步的形成符合成双成对的修辞审美需求 | 第35-36页 |
·双音节名词对表义效果有增强作用 | 第36页 |
·组块认知模式为双音节名词产生提供心理基础 | 第36-37页 |
·同义单音节名词并未消亡的原因 | 第37-41页 |
·单音节名词与同义的双音节名词词义有所差别 | 第37-39页 |
·单音节名词在句法链中有存在空间 | 第39-41页 |
第五章 本研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应用 | 第41-46页 |
·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 第41-43页 |
·辨析词义 | 第41-42页 |
·搭配组合 | 第42页 |
·扩展能力 | 第42-43页 |
·体会风格 | 第43页 |
·在教材编写中的应用 | 第43-44页 |
·编撰专门词典的建议 | 第44-46页 |
余论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9页 |
附录 | 第49-54页 |
致谢 | 第54-55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