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知识创造过程研究

致谢第1-7页
摘要第7-9页
Abstract第9-11页
目录第11-16页
图目录第16-18页
表目录第18-21页
1 绪论第21-57页
   ·研究背景第21-45页
     ·创新能力是企业与国家维持竞争优势的动力源泉和迫切需要第21-22页
     ·尴尬一:热情期望VS竞争力逐年下降第22-24页
     ·尴尬二:国家的重视VS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第24-33页
     ·尴尬三:产学研合作的高涨热情VS合作绩效的低下第33-38页
     ·产学研合作中出现的关键问题第38-41页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与企业动态能力的关系第41-43页
     ·小结:高效的产学研合作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途径第43-45页
   ·研究问题第45-47页
     ·本研究的理论意义第45-46页
     ·本研究的实践意义第46页
     ·本文拟研究问题第46-47页
   ·相关概念界定及说明第47-52页
     ·产学研合作创新第47-48页
     ·知识的定义第48页
     ·知识创造第48-50页
     ·相似概念比较第50-52页
   ·研究的框架、研究方法与研究技术路线第52-57页
     ·研究的框架和章节安排第52-53页
     ·研究方法第53-54页
     ·研究的技术路线第54-57页
2 文献综述第57-111页
   ·关于产学研合作创新的研究第57-72页
     ·产学研合作创新的定义第57-59页
     ·国外产学研合作研究概述第59-62页
     ·国内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概述第62-72页
     ·小结第72页
   ·关于知识的研究第72-84页
     ·知识的内涵:第73-75页
     ·知识与信息、数据的区别第75-78页
     ·知识分类第78-83页
     ·知识特性:第83-84页
   ·SECI知识创造理论及其局限性分析第84-94页
     ·SECI知识创造理论简介第84-87页
     ·SECI理论的局限第87-89页
     ·改进的SECI模型第89-94页
   ·关于知识创造过程的研究综述第94-107页
     ·经济学派第94-97页
     ·复杂理论视角第97-99页
     ·组织学习学派第99-102页
     ·其他模型第102-106页
     ·小结第106-107页
   ·企业知识理论第107-109页
   ·现有文献综述小结及对本研究的启示第109-111页
3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探索性案例分析第111-145页
   ·案例研究方法第111-113页
     ·案例研究方法概述第112-113页
     ·研究步骤第113页
   ·案例的数据收集第113-115页
   ·空调器配管设计CAE系统开发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第115-127页
     ·项目合作双方概述第115-117页
     ·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阶段特征第117-125页
     ·CAE系统合作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25-127页
   ·冰箱内胆开裂防治产学研合作项目案例第127-133页
     ·项目合作双方概述第127-128页
     ·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阶段特征第128-132页
     ·冰箱内胆材料合作项目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32-133页
   ·大功率电晕处理机研制项目第133-140页
     ·项目合作双方概述:第133-134页
     ·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阶段特征第134-140页
     ·电晕机项目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40页
   ·三个探索性案例的比较和小结第140-145页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阶段特征第140-144页
     ·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影响因素小结第144-145页
4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理论框架第145-179页
   ·知识创造的维度——知识空间分析框架的提出第145-150页
     ·前人研究回顾第145-147页
     ·编码维度第147-148页
     ·抽象维度第148-149页
     ·扩散(存在维度)第149页
     ·小结第149-150页
   ·探索性案例中知识在K空间中形态变化的规律第150-162页
   ·K空间中的GDSP知识创造机制第162-165页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的关键阶段——知识增殖阶段第165-167页
   ·GDSP知识创造机制的热力学基础第167-172页
   ·由GDSP知识创造机制引出的知识价值悖论第172-176页
   ·GDSP知识创造机制与SECI知识创造理论的比较第176-177页
   ·本章小结第177-179页
5 研究设计与研究方法第179-191页
   ·问卷设计第179-182页
     ·问卷设计的基本内容第179页
     ·问卷设计的基本过程第179-180页
     ·问卷设计的可靠性说明第180-181页
     ·样本选择及数据收集程序第181-182页
   ·样本描述第182-189页
     ·样本企业的行业分布第182页
     ·样本企业的年限分布第182-183页
     ·样本企业的规模分布第183页
     ·样本企业的研发强度分布第183-184页
     ·样本企业的类型分布第184页
     ·样本企业的参与产学研合作的情况第184-187页
     ·产学研合作知识创新绩效的描述性统计第187-189页
   ·数据合并的有效性第189-190页
   ·本章小结第190-191页
6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的实证研究第191-213页
   ·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机制的研究模型和假设第191页
   ·变量的测量第191-199页
     ·知识创造绩效第191-193页
     ·知识获取能力第193-195页
     ·知识消化能力第195-197页
     ·知识共享能力第197-198页
     ·知识增殖能力第198-199页
   ·变量的信度分析第199-202页
   ·效度检验和和探索性因子分析第202-206页
   ·多元回归分析第206-210页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第206-209页
     ·多元回归三大问题检验第209-210页
   ·结果与讨论第210-213页
7 产学研合作创新知识创造过程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第213-259页
   ·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影响因素的研究模型和假设第213-227页
     ·组织间合作情境第213-216页
     ·组织间沟通情境第216-218页
     ·组织距离第218-221页
     ·学研方知识输出能力第221-223页
     ·企业特性第223-225页
     ·研究概念模型和假设汇总第225-227页
   ·变量的定义和测量第227-235页
     ·组织间合作情境的测量第227-228页
     ·组织间沟通情境的测量第228-230页
     ·组织间距离的测量第230-231页
     ·与学研方有关的变量的测量第231-232页
     ·与企业特性有关的变量的测量第232-234页
     ·变量测量汇总第234-235页
   ·变量的信度、效度分析第235-243页
     ·变量的信度分析第235-237页
     ·变量的效度分析第237-243页
   ·多因变量多元回归分析结果第243-253页
     ·知识获取过程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第245-247页
     ·知识消化过程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第247-249页
     ·知识共享过程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第249-251页
     ·知识增殖过程影响因素的回归结果第251-253页
   ·假设验证结果小结第253-254页
   ·结果与讨论第254-259页
     ·企业特性对知识获取、共享和增殖三个过程具有显著影响第255-256页
     ·组织间沟通情境对知识获取和消化过程有显著影响第256-257页
     ·组织间合作情境对知识获取、知识共享过程有显著影响第257页
     ·学研方知识输出能力对知识获取、消化过程有显著影响第257-258页
     ·组织距离对知识增殖过程具有显著负向影响第258-259页
8 结论与展望第259-271页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第259-262页
     ·总结产学研合作过程的知识转化规律第259-260页
     ·提出GDSP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过程机制第260-261页
     ·知识增殖过程是使创造的知识实现最大价值的必要途径第261页
     ·产学研合作知识创造各阶段的影响因素第261-262页
   ·本研究理论贡献及创新点第262-264页
     ·丰富和完善了SECI知识创造理论第262-263页
     ·提出GDSP知识创造理论和GDSP知识创造周期第263-264页
     ·提出知识价值悖论第264页
   ·本研究对管理实践的启示第264-267页
     ·政府推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第264-265页
     ·创造有利于知识创造的企业内部环境第265页
     ·构建适合知识创造的沟通情境第265-266页
     ·促进合作信任提升合作各方知识创造意愿第266-267页
     ·合作过程中应适度摆脱对学研机构的依赖第267页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以及未来研究展望第267-271页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第267-268页
     ·未来研究展望第268-271页
参考文献第271-291页
附录:产学研合作过程知识创造机制调查问卷第291-29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第296-297页

论文共29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创意组织知识创造机制的太极模型研究
下一篇:企业社会责任特征对员工组织承诺及组织公民行为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