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23页 |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8-9页 |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9-11页 |
| (一)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 (二) 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 三、文献综述 | 第11-20页 |
| (一) 核心概念的界定 | 第11-14页 |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 (三)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7-20页 |
| 四、研究方法及过程 | 第20-23页 |
| (一) 研究方法 | 第20-21页 |
| (二) 研究过程 | 第21-23页 |
| 第二章 就业转衔服务中残疾人职业康复的理论基础 | 第23-31页 |
| 一、哲学理论基础——人本理论 | 第23-24页 |
| 二、政治学理论基础——人权理论 | 第24-25页 |
| 三、经济学理论基础——人力资本理论 | 第25-26页 |
| 四、心理学理论基础——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第26-28页 |
| 五、社会学理论基础——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 | 第28-31页 |
| 第三章 就业转衔服务中残疾人职业康复实施现状分析 | 第31-44页 |
| 一、接受者的态度 | 第31-35页 |
| 二、提供者的态度 | 第35-36页 |
| 三、评价者的态度 | 第36-38页 |
| 四、管理者的态度 | 第38-39页 |
| 五、研究者的观察 | 第39-41页 |
| 六、小结 | 第41-44页 |
| 第四章 就业转衔服务中残疾人职业康复实施模式的构建 | 第44-49页 |
| 一、模式构建的提出 | 第44-46页 |
| 二、模式的构成要素 | 第46-49页 |
| (一) 职业评定阶段 | 第46页 |
| (二) 职业培训阶段 | 第46-47页 |
| (三) 就业安置阶段 | 第47-49页 |
| 第五章 研究者的反思 | 第49-51页 |
| 一、启示 | 第49页 |
| 二、研究的局限 | 第49-50页 |
| 三、后续的研究方向 | 第50-51页 |
| 附录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