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前言 | 第9-18页 |
1.1 茶饮料概况 | 第9-12页 |
1.1.1 茶饮料的发展现状 | 第9-10页 |
1.1.2 茶饮料品质构成特点 | 第10-11页 |
1.1.3 茶饮料“冷后浑”解决措施 | 第11-12页 |
1.2 单宁酶研究进展 | 第12-17页 |
1.2.1 单宁酶的来源 | 第12页 |
1.2.2 单宁酶的生产 | 第12-14页 |
1.2.3 单宁酶的酶学性质 | 第14-15页 |
1.2.4 单宁酶在茶饮料中的应用 | 第15-16页 |
1.2.5 单宁酶在其他行业中的应用 | 第16-17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8-3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18-22页 |
2.1.1 菌种与质粒 | 第18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18-19页 |
2.1.3 仪器设备 | 第19-20页 |
2.1.4 使用溶液与缓冲液 | 第20-21页 |
2.1.5 培养基 | 第21-22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2-35页 |
2.2.1 黑曲霉总R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22-23页 |
2.2.2 cDNA的合成 | 第23-24页 |
2.2.3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24页 |
2.2.4 基因克隆 | 第24-25页 |
2.2.5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25-28页 |
2.2.6 重组毕赤酵母GS115的遗传转化 | 第28-29页 |
2.2.7 重组转化子的摇瓶发酵 | 第29-30页 |
2.2.8 单宁酶的酶活力测定 | 第30-31页 |
2.2.9 单宁酶的分离纯化 | 第31页 |
2.2.10 SDS-PAGE | 第31-32页 |
2.2.11 单宁酶酶学性质分析 | 第32-33页 |
2.2.12 单宁酶在茶饮料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 第33-35页 |
3 结果与讨论 | 第35-64页 |
3.1 单宁酶基因的克隆 | 第35-37页 |
3.1.1 黑曲霉总RNA的提取 | 第35页 |
3.1.2 cDNA的合成与基因的扩增 | 第35-37页 |
3.2 重组载体的构建 | 第37页 |
3.3 毕赤酵母的转化、筛选与鉴定 | 第37-39页 |
3.4 毕赤酵母重组菌株的发酵产酶 | 第39-40页 |
3.5 单宁酶TahA的分离纯化 | 第40-43页 |
3.5.1 盐析 | 第40-41页 |
3.5.2 凝胶过滤层析 | 第41-43页 |
3.6 单宁酶TAHA酶学性质的研究 | 第43-50页 |
3.6.1 单宁酶TahA最适作用温度及热稳定性 | 第43-44页 |
3.6.2 单宁酶TahA最适作用pH及pH稳定性 | 第44-45页 |
3.6.3 金属离子与化合物对单宁酶TahA活力的影响 | 第45-46页 |
3.6.4 单宁酶TahA动力学参数测定 | 第46-47页 |
3.6.5 单宁酶TahA对底物水解活性分析 | 第47-49页 |
3.6.6 单宁酶TahA与商品单宁酶最适温度和最适pH的比较 | 第49-50页 |
3.7 单宁酶TAHA在茶饮料制作过程中的作用 | 第50-64页 |
3.7.1 单宁酶TahA作用于茶汤的条件优化 | 第50-55页 |
3.7.2 以商品单宁酶为参考,探究单宁酶TahA在茶饮料品质提升中的作用 | 第55-64页 |
4 结论 | 第64-66页 |
4.1 全文总结 | 第64页 |
4.2 论文创新点 | 第64-65页 |
4.3 论文不足之处 | 第65-66页 |
5 展望 | 第66-67页 |
6 参考文献 | 第67-75页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6页 |
8 致谢 | 第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