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共培养系统生产酪醇糖苷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9-23页 |
1.1 红景天苷 | 第9-12页 |
1.1.1 红景天苷的理化性质 | 第9-10页 |
1.1.2 红景天苷药理活性 | 第10-11页 |
1.1.3 红景天苷市场前景 | 第11-12页 |
1.1.4 红景天苷制备方法 | 第12页 |
1.2 红景天苷的生物合成路径 | 第12-15页 |
1.2.1 酪醇的生物合成 | 第12-14页 |
1.2.2 UDP-葡萄糖的合成途径 | 第14-15页 |
1.2.3 构建工程菌株合成红景天苷 | 第15页 |
1.3 共培养系统 | 第15-21页 |
1.3.1 共培养系统的优势 | 第16页 |
1.3.2 共培养系统的应用 | 第16-19页 |
1.3.3 共培养系统中的相互作用 | 第19-21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21-23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21-22页 |
1.4.2 研究意义 | 第22-23页 |
第2章 互养共培养系统的构建 | 第23-45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3-27页 |
2.1.1 实验所用菌株与质粒 | 第23-24页 |
2.1.2 试剂与仪器 | 第24-26页 |
2.1.3 本章所用引物 | 第26页 |
2.1.4 培养基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4页 |
2.2.1 一般PCR | 第27-28页 |
2.2.2 重叠延伸PCR | 第28页 |
2.2.3 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 第28-29页 |
2.2.4 表达载体构建与转化反应 | 第29-30页 |
2.2.5 菌落PCR | 第30-31页 |
2.2.6 质粒电转方法 | 第31-32页 |
2.2.7 密码子优化 | 第32页 |
2.2.8 λ-red同源重组 | 第32-33页 |
2.2.9 发酵与检测方法 | 第33-34页 |
2.3 结果与讨论 | 第34-43页 |
2.3.1 酪醇高产菌株的优化 | 第34-38页 |
2.3.2 糖基化菌株的构建 | 第38-41页 |
2.3.3 营养互补共培养系统的构建 | 第41-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5页 |
第3章 共培养系统合成红景天苷 | 第45-59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5-46页 |
3.1.1 实验所用菌株与质粒 | 第45页 |
3.1.2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第45页 |
3.1.3 实验所用引物 | 第45-46页 |
3.2 实验方法 | 第46-47页 |
3.2.1 发酵方法 | 第46页 |
3.2.2 检测方法 | 第46-47页 |
3.2.3 共培养系统群体比例测定 | 第47页 |
3.3 结果与讨论 | 第47-56页 |
3.3.1 解除碳源竞争 | 第47-51页 |
3.3.2 共培养系统的代谢平衡调控 | 第51-55页 |
3.3.3 发酵罐生产红景天苷 | 第55-56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56-59页 |
第4章共培养系统合成红景天苷及淫羊藿次苷D2 | 第59-73页 |
4.1 实验材料 | 第59-60页 |
4.1.1 实验所用菌株与质粒 | 第59页 |
4.1.2 实验所用试剂与仪器 | 第59-60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60页 |
4.2.1 培养基 | 第60页 |
4.2.2 检测方法 | 第60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60-70页 |
4.3.1 共培养系统发酵优化 | 第60-65页 |
4.3.2 单批发酵与补料发酵 | 第65-70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70-73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3-75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73-74页 |
5.2 展望 | 第74-75页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75-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3页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