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改性Y分子筛及Cu/碳球脱除汽/柴油中硫化物的性能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一章 前言第9-11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1-29页
    2.1 燃料油脱硫的重要性第11-12页
    2.2 燃料油中硫的类型和含量分布第12-13页
        2.2.1 汽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第12页
        2.2.2 柴油中的含硫化合物第12-13页
    2.3 燃料油硫含量控制及发展趋势第13-14页
        2.3.1 国外燃料油硫含量标准第13页
        2.3.2 我国燃料油硫含量标准第13-14页
    2.4 燃料油的脱硫技术第14-16页
        2.4.1 加氢脱硫技术第14-16页
        2.4.2 非加氢脱硫技术第16页
    2.5 非加氢脱硫技术第16-20页
        2.5.1 萃取脱硫第16-18页
        2.5.2 氧化脱硫第18-19页
        2.5.3 烷基化脱硫第19页
        2.5.4 吸附脱硫第19-20页
        2.5.5 不同脱硫技术的比较第20页
    2.6 吸附脱硫技术第20-27页
        2.6.1 吸附脱硫剂第21-23页
        2.6.2 吸附脱硫机理第23-26页
        2.6.3 吸附剂的再生第26-27页
    2.7 本文研究内容和思路第27-29页
第三章 实验方法第29-39页
    3.1 实验原料及仪器第29-30页
    3.2 吸附剂的制备第30-31页
        3.2.1 NiY分子筛的制备第30-31页
        3.2.2 Cu/碳球的制备第31页
    3.3 模型油中含硫化合物的选择和分析第31-34页
        3.3.1 含硫化合物的选择第32页
        3.3.2 模型油的配制第32页
        3.3.3 模型油硫含量的分析第32-34页
    3.4 吸附剂的表征第34-37页
        3.4.1 X-射线多晶粉末衍射第35页
        3.4.2 电感耦合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第35-36页
        3.4.3 N_2 吸附法第36页
        3.4.4 傅立叶红外光谱第36页
        3.4.5 Boehm滴定法第36页
        3.4.6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第36-37页
    3.5 静态吸附脱硫实验第37-38页
    3.6 吸附剂的再生第38页
    3.7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四章 NaY和 NiY分子筛吸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第39-53页
    4.1 NaY和 NiY分子筛的表征结果第39-41页
        4.1.1 NaY和 NiY的物相结构分析第39-40页
        4.1.2 NaY和 NiY的组成分析第40页
        4.1.3 NaY和 NiY的孔性质分析第40-41页
    4.2 吸附温度的研究第41-42页
    4.3 吸附平衡时间的研究第42-43页
    4.4 NaY和 NiY分子筛等温平衡吸附第43-45页
    4.5 NaY和 NiY分子筛吸附动力学第45-50页
    4.6 NaY和 NiY分子筛吸附热力学第50-51页
    4.7 本章小结第51-53页
第五章 Cu/碳球吸附脱硫性能第53-73页
    5.1 Cu/碳球的成型原理第53-55页
    5.2 Cu/碳球的表征结果第55-63页
        5.2.1 表面形貌分析第56-58页
        5.2.2 物相结构分析第58-59页
        5.2.3 孔性质分析第59-61页
        5.2.4 元素铜的含量分析第61页
        5.2.5 表面酸性分析第61-62页
        5.2.6 表面含氧官能团分析第62-63页
    5.3 Cu/碳球的脱硫性能分析第63-70页
        5.3.1 Cu/碳球吸附脱硫性能的初步比较第63-64页
        5.3.2 吸附温度和吸附时间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4-65页
        5.3.3 孔性质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5-67页
        5.3.4 表面酸性对吸附脱硫性能的影响第67-68页
        5.3.5 Cu/碳球的选择性第68-69页
        5.3.6 Cu/碳球的再生性能第69-70页
    5.4 Cu/碳球的吸附脱硫机理第70-71页
    5.5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5页
    6.1 结论第73-74页
    6.2 展望第74-75页
参考文献第75-83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83-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肠杆菌共培养系统生产酪醇糖苷
下一篇:含硅材料修饰下超疏水表面的构建与性能测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