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汉语语文论文

高中语文课堂话语权研究

摘要第9-10页
Abstract第10-11页
第一章 绪论第12-17页
    一、研究背景第12-14页
        (一)理论背景第12-13页
        (二)现实背景第13-14页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第14-15页
        (一)概念界定第14-15页
        (二)研究问题第15页
    三、研究意义第15页
    四、创新之处第15-17页
第二章 文献综述第17-29页
    一、话语权的基本理论研究述评第17-21页
        (一)话语权的内涵第17-19页
        (二)话语权的功能第19-20页
        (三)话语权的来源第20-21页
        (四)话语权的运作机制第21页
    二、课堂话语的相关研究述评第21-27页
        (一)分析框架第21-23页
        (二)课堂话语的实证研究第23-27页
    三、总结第27-29页
第三章 研究设计和方法第29-35页
    一、研究思路第29-31页
        (一)个案研究第29-30页
        (二)定量分析与质性分析相结合第30-31页
    二、研究方法第31-34页
        (一)课堂观察法第31-33页
        (二)问卷法第33页
        (三)访谈法第33-34页
        (四)文本质性分析第34页
    三、本研究的局限第34-35页
        (一)研究范围的局限性第34页
        (二)话语分析素材的局限性第34-35页
第四章 课堂话语定量分析的结果第35-41页
    一、课堂话语定量分析的概况第35页
    二、高中语文课堂话语的7个现象第35-39页
        (一)大多数课堂的教师话语量多于学生话语量第35-36页
        (二)教师话语机会略多于学生话语机会第36页
        (三)教师拥有更多的长话语机会第36-37页
        (四)教师话语内容主要是提问、反馈等行为,学生则为答问和诵读第37页
        (五)教师提问中包含的高认知水平问题比例偏低第37-38页
        (六)学生话语大部分源于既定文本,而有个人见解的话语偏少第38-39页
        (七)学生齐言现象普遍,多为5字以内的短话语第39页
    三、小结第39-41页
第五章 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的结果第41-47页
    一、问卷与访谈调查的概况第41页
    二、问卷与访谈调查的主要发现第41-46页
        (一)大多数课堂的教师话语量多于学生话语量,该现象受师生认同第41-42页
        (二)教师话语机会多于学生,但师生均认为学生有充分的话语机会第42页
        (三)教师长话语机会较多,学生除了读课文,几乎没有长话语机会第42-43页
        (四)教师有鼓励学生质疑的行为,但实施有难度第43页
        (五)学生话语大多围绕既定文本,发表评论或原创观点的机会较少第43-44页
        (六)学生多是以学生齐言方式进行,话语长度多为5字以内第44页
        (七)学生普遍喜欢语文课,但课上参与度不高第44页
        (八)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对讨论、提问和质疑等问题的看法存异第44-46页
    三、小结第46-47页
第六章 课堂话语中师生角色的质性分析第47-66页
    一、课堂教学中的知识传递第47-50页
    二、课堂话语中的知识建构第50-60页
        (一)知识建构的内涵第50页
        (二)知识建构的过程第50-60页
    三、课堂话语中的权威确立第60-66页
        (一)权威及教师权威第60-61页
        (二)教师权威的确立第61-66页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讨论第66-78页
    一、研究结论第66-68页
        (一)教师话语量、话语机会都多于学生,且拥有更多的长话语机会第66页
        (二)教师话语内容侧重讲解,学生则是诵读和答问,未脱离文本第66-67页
        (三)教师提问中高认知水平的问题比例偏低,但教师鼓励学生质疑第67页
        (四)学生齐言是主要的回答方式,长度少于5字第67页
        (五)不同成绩的学生对讨论、提问、质疑等问题的看法存异第67-68页
        (六)学生普遍喜欢语文课,但课堂参与的热情不高第68页
        (七)知识传递、知识建构和权威确立是话语运作方式的三种方式,课堂依旧由教师主导第68页
    二、讨论第68-73页
        (一)对课堂话语量的再认识第68-69页
        (二)对课堂话语机会的再认识第69-70页
        (三)对“学生质疑”的再认识第70-71页
        (四)对知识建构的审视第71-73页
    三、建议第73-76页
        (一)教师层面第73-75页
        (二)学生层面第75-76页
    四、未来研究展望第76-78页
        (一)扩大调查的范围,进一步检验本研究结论第76页
        (二)加强对学生私下话语的研究第76页
        (三)采取更多元、细致的质性方法对课堂话语文本进行深入分析第76-78页
参考文献第78-84页
附录第84-88页
    附录一:关于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的调查问卷第84-86页
    附录二:教师访谈提纲第86-87页
    附录三:学生访谈提纲第87-88页
攻读硕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88-89页
致谢第89页

论文共8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中思想政治活动型学科课程实践研究--以固原市田家炳高级中学为例
下一篇:高中生思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以高中英语写作教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