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中等教育论文--各科教学法、教学参考书论文--物理论文

新高考背景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研究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一章 绪论第9-14页
    一、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9-10页
        (一)研究背景第9-10页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第10页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0-12页
        (一)国内研究现状第10-12页
        (二)国外研究现状第12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第12-14页
        (一)研究内容第12-13页
        (二)研究方法第13-14页
第二章 理论基础第14-19页
    一、从初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界定“衔接”概念第14-15页
        (一)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标准第14页
        (二)新高考模式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第14-15页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第15-17页
        (一)感知运算阶段(0-2岁)第15-16页
        (二)前运算阶段(2-7岁)第16页
        (三)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第16页
        (四)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第16-17页
    三、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第17页
    四、布鲁纳的脚手架理论第17-19页
第三章 问卷调查和分析第19-29页
    一、问卷调查和访谈第19-26页
        (一)高一学生物理学习状况问卷调查第19-25页
        (二)初高中物理教师访谈第25-26页
    二、新高考下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第26-29页
        (一)初高中教学内容和教材设计相差较大第26页
        (二)高中物理学习内容深度大、难度大第26-27页
        (三)初高中教师教学方法差异大第27页
        (四)高中数学知识带来的物理计算不适应第27-28页
        (五)学生的理解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差第28-29页
第四章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问题的对策第29-37页
    一、认真研读教材,注重基础知识衔接第29-31页
    二、补充空缺概念,降低物理衔接难度第31-32页
        (一)补充数学知识第31页
        (二)补充“连接点”知识第31-32页
        (三)补充“间断点”知识第32页
    三、重视课上管理,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第32-33页
    四、改变教研模式,促进教师教学交流第33-34页
    五、转变教学方式,适应学生认知能力第34-35页
    六、改变评价模式,加快学生适应进度第35-37页
第五章 初高中物理教学衔接的教学案例第37-49页
    一、“摩擦力”教学案例第37-42页
    二、“机械能守恒定律”教学案例第42-49页
结论第49-50页
参考文献第50-53页
附录第53-57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7-59页
致谢第59页

论文共5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核心素养视角下对学生物理思维的培养
下一篇:核心素养下物理学史与物理教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