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导论 | 第11-21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3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1.2.3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8-19页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9-20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19-20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0-21页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地方政府 | 第21-22页 |
2.1.2 政府行为 | 第22页 |
2.1.3 僵尸企业 | 第22-23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23-25页 |
2.2.1 营运价值理论 | 第23-24页 |
2.2.2 社会政策理论 | 第24-25页 |
2.2.3 利益与共理论 | 第25页 |
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僵尸企业”的成因及其危害 | 第26-30页 |
3.1 僵尸企业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3.1.1 自身原因 | 第26页 |
3.1.2 外部原因 | 第26-27页 |
3.2 僵尸企业的危害 | 第27-28页 |
3.2.1 对企业自身的危害 | 第27页 |
3.2.2 对社会的危害 | 第27-28页 |
3.2.3 对国家经济的危害 | 第28页 |
小结 | 第28-30页 |
第4章 地方政府行为对僵尸企业治理的消极影响和积极作用 | 第30-34页 |
4.1 地方政府行为对僵尸企业治理的消极影响 | 第30-31页 |
4.1.1 因社会稳定考量干预僵尸企业治理 | 第30页 |
4.1.2 因财政压力拖延治理进程 | 第30-31页 |
4.1.3 因政绩需要影响治理效果 | 第31页 |
4.2 地方政府行为对僵尸企业治理的积极作用 | 第31-33页 |
4.2.1 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是僵尸企业平稳治理的保障 | 第31-32页 |
4.2.2 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是僵尸企业财务解决的途径 | 第32页 |
4.2.3 地方政府主动作为是僵尸企业有效治理的根本 | 第32-33页 |
小结 | 第33-34页 |
第5章 地方政府在“僵尸企业”治理中的行为分析——以常林集团和辽宁葫芦岛有色金属公司为例 | 第34-45页 |
5.1 案例简介 | 第34-37页 |
5.1.1 临沂常林集团 | 第34-35页 |
5.1.2 辽宁葫芦岛有色金属公司 | 第35-37页 |
5.2 地方政府在案例中的行为分析 | 第37-40页 |
5.2.1 地方政府在案例中扮演的角色 | 第37页 |
5.2.2 地方政府在案例中发挥的职能 | 第37-38页 |
5.2.3 地方政府在案例中协调组织情况 | 第38页 |
5.2.4 地方政府在案例中的治理手段 | 第38页 |
5.2.5 地方政府行为产生的成效 | 第38-40页 |
5.3 政府在僵尸企业治理过程中的不当行为 | 第40-42页 |
5.4 僵尸企业治理中地方政府行为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42-43页 |
5.4.1 角色定位有偏差 | 第43页 |
5.4.2 职能发挥有偏差 | 第43页 |
5.4.3 统筹协调有缺失 | 第43页 |
5.4.4 治理手段有弱项 | 第43页 |
小结 | 第43-45页 |
第6章 地方政府在“僵尸企业”治理中的策略 | 第45-52页 |
6.1 地方政府在治理“僵尸企业”中应扮演的角色 | 第45-48页 |
6.1.1 协调者角色 | 第45页 |
6.1.2 守夜人角色 | 第45-47页 |
6.1.3 规则制定者角色 | 第47页 |
6.1.4 统筹者角色 | 第47-48页 |
6.2 地方政府在僵尸企业治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 第48-51页 |
6.2.1 鼓励并购重组 | 第48-49页 |
6.2.2 支持托管经营 | 第49-50页 |
6.2.3 扶持发展 | 第50页 |
6.2.4 破产退出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52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2-53页 |
参考文献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