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页 |
| 绪论 | 第9-16页 |
| 一、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1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1页 |
| 三、研究相关动态 | 第11-16页 |
| 第一章 湖南花鼓小调的音乐特点 | 第16-30页 |
| 第一节 湖南花鼓小调的曲调特征 | 第16-22页 |
| 一、花鼓小调的调式特征 | 第16-19页 |
| (一)宫调式 | 第17页 |
| (二)徵调式 | 第17-18页 |
| (三)羽调式 | 第18-19页 |
| 二、湖南花鼓小调的音调特征 | 第19-22页 |
| (一)四音音列 | 第19-20页 |
| (二)五音音列 | 第20-22页 |
| 第二节 湖南花鼓小调的结构特征 | 第22-30页 |
| 一、上下句 | 第22-25页 |
| (一)对仗结构的上下句 | 第22-23页 |
| (二)上下句+衬词 | 第23-25页 |
| 二、三句式 | 第25-26页 |
| 三、四句式 | 第26-27页 |
| 四、六句式 | 第27-30页 |
| 第二章 润腔技法——花鼓小调的演唱对原有韵味的保持 | 第30-39页 |
| 第一节 湖南花鼓小调的润腔技法概述 | 第30-35页 |
| 一、甩腔 | 第31-32页 |
| 二、下滑腔 | 第32页 |
| 三、花舌腔 | 第32-33页 |
| 四、触电腔 | 第33-34页 |
| 五、咳嗽腔 | 第34-35页 |
| 第二节 花鼓小调唱词的方言及衬腔特点 | 第35-39页 |
| 一、唱词的方言特点 | 第35-38页 |
| 二、衬腔特点 | 第38-39页 |
| 第三章 民族唱法与花鼓小调演唱的比较 | 第39-52页 |
| 第一节 民族唱法的演唱要点 | 第39-42页 |
| 一、气息的运用 | 第39-40页 |
| 二、咬字的运用 | 第40-41页 |
| 三、共鸣的运用 | 第41-42页 |
| 第二节 花鼓小调的演唱要点 | 第42-52页 |
| 一、气息的运用 | 第42-46页 |
| 二、咬字的运用 | 第46-49页 |
| 三、共鸣的运用 | 第49-52页 |
| 结语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6页 |
| 一、专著 | 第54页 |
| 二、学位论文 | 第54-55页 |
| 三、期刊 | 第55-56页 |
| 致谢 | 第56-57页 |
| 附录 | 第57-69页 |
| 附录1 :照片 | 第57-58页 |
| 附录2 :六首花鼓小调的简介及乐谱 | 第58-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