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一、引言 | 第7-13页 |
(一) 论文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 第7页 |
(二)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 第7-11页 |
1. 中国少数民族研究综述 | 第7-8页 |
2. 壮族民歌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3. 黑衣壮民歌研究综述 | 第10-11页 |
(三) 研究思路、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1-13页 |
二、黑衣壮歌师的生存环境 | 第13-20页 |
(一) 自然及历史环境 | 第13-16页 |
1. 自然环境 | 第13-15页 |
2. 历史环境 | 第15-16页 |
(二) 歌师的文化土壤 | 第16-20页 |
三、黑衣壮歌师群体的基本情况 | 第20-30页 |
(一) 歌师的人数及性别比例 | 第20-21页 |
(二) 歌师的文化程度及水平 | 第21-23页 |
(三) 歌师传承的类型 | 第23-27页 |
1. 家族内部传承 | 第24-25页 |
2. 师徒传承 | 第25-26页 |
3. 无师自通型 | 第26-27页 |
(四) 女性歌师的传承贡献 | 第27-30页 |
四、现代化走向中的歌师个体和文化传承 | 第30-41页 |
(一) 歌师的生存境遇变迁 | 第30-34页 |
1. 抗战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歌师的生活状况(1937年——1949年) | 第30-31页 |
2. 新中国成立初期歌师的生活风貌(1949年——1966年) | 第31-32页 |
3. 文革时期歌师的艰难人生(1966年——1976年) | 第32-33页 |
4. 改革开放以来歌师的生活图景(1978年——至今) | 第33-34页 |
(二) 都市化生活影响下的现代歌师传承 | 第34-41页 |
1. 传承动力的变迁 | 第34-35页 |
2. 授艺方式变迁 | 第35-36页 |
3. 演唱场地的变动 | 第36-37页 |
4. 演唱内容变迁 | 第37-38页 |
5. 演唱的心理及其姿态变迁 | 第38-41页 |
五、现代化旅游开发中歌师的能动性与博弈 | 第41-48页 |
(一) 歌师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行为与博弈 | 第42-44页 |
(二) 歌师与旅游开发商之间的行为与博弈 | 第44-46页 |
(三) 歌师与游客之间的行为与博弈 | 第46-48页 |
六、黑衣壮歌师群体的保护和发展策略 | 第48-53页 |
(一) 歌师传承和发展的困境 | 第48-50页 |
1. 断代现象严重 | 第48-49页 |
2. 娱乐活动的多元化 | 第49页 |
3. 思想观念的转变 | 第49-50页 |
4. 缺乏长远的保护和传承机制 | 第50页 |
(二) 歌师群体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 第50-53页 |
1. 提高对歌师文化资本的重视程度 | 第50-51页 |
2. 组织和规范歌师队伍 | 第51页 |
3. 建立黑衣壮山歌文化的长效保护机制和歌师管理机制 | 第51-52页 |
4. 完善“山歌走进校园“举措,重视歌师代际传承 | 第52-53页 |
结语 | 第53-54页 |
注释 | 第54-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0页 |
附录一 | 第60-61页 |
附录二 | 第61-63页 |
攻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63-64页 |
后记 | 第64-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