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当代文学(1949年~)论文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9页
第1章 绪论第13-28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13-16页
        1.1.1 时代需要:在消费文化肆虐的时代需要弘扬纯文学的审美精神第13-15页
        1.1.2 学术需要:正本清源的意义第15-16页
    1.2 研究对象的界定第16-19页
        1.2.1 新时期时间的限定第16页
        1.2.2 纯文学概念的界定第16-18页
        1.2.3 新时期纯文学文本的界定第18-19页
    1.3 研究方法及研究意义第19-23页
        1.3.1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3.2 研究意义第20-23页
    1.4 文献综述第23-28页
第2章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形成的理论资源第28-52页
    2.1 以康德、韦勒克为代表的西方理论资源第28-41页
        2.1.1 康德及德国浪漫派的美学思想第29-35页
        2.1.2 韦勒克、沃伦的形式主义文学观第35-41页
    2.2 以王国维、鲁迅、周作人为代表的中国理论资源第41-52页
        2.2.1 王国维的审美精神第41-48页
        2.2.2 鲁迅、周作人等人的纯文学观念第48-52页
第3章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新质第52-82页
    3.1 新时期与近现代纯文学观念的异同第52-63页
        3.1.1 纯文学领域的认定第52-56页
        3.1.2 文学思潮的取舍第56-60页
        3.1.3 理论体系的建构第60-63页
    3.2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理论特征第63-71页
        3.2.1 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第64-66页
        3.2.2 人文性与审美性的共守第66-69页
        3.2.3 主体性与文学性的合奏第69-71页
    3.3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的发展动态第71-82页
        3.3.1 文学回到自身第71-74页
        3.3.2 有意味的文学形式第74-77页
        3.3.3 审美本性是文学的根本特性第77-82页
第4章 新时期纯文学多样化的创作形态第82-115页
    4.1 文学尊严的复归与探索:从朦胧诗到后朦胧诗的崛起第82-90页
        4.1.1 人性与艺术的觉醒第83-84页
        4.1.2 本真情感的诗性表达第84-86页
        4.1.3 语言与内在的律动第86-90页
    4.2 内心真实的模拟与叙事:从现代派小说到先锋小说、探索戏剧第90-99页
        4.2.1 精神世界的深度探求第90-93页
        4.2.2 形式主义的叙事狂欢第93-97页
        4.2.3 现代人生的戏剧实验第97-99页
    4.3 文化与生命的本体关注:寻根文学的兴起第99-107页
        4.3.1 民族文化的文学阐释第100-102页
        4.3.2 人类生存的本体思考第102-105页
        4.3.3 身份认同的美学转换第105-107页
    4.4 讲述当代的中国故事:延伸的纯文学创作第107-115页
        4.4.1 描写人性的朦胧地带第108-110页
        4.4.2 用语言触摸世界的真实第110-112页
        4.4.3 捕捉时代生活内隐的情绪第112-115页
第5章 后新时期以来学界关于纯文学的声音第115-128页
    5.1 人文精神大讨论中的纯文学维护第115-118页
    5.2 新世纪的纯文学质疑第118-121页
    5.3 底层写作引发的纯文学探讨第121-124页
    5.4 文学性是文学灵魂的提出第124-128页
第6章 新时期纯文学观念与文学实践引发问题的思考第128-152页
    6.1 相对性、介入性、本质性:理解纯文学的维度第128-136页
        6.1.1 纯文学的纯粹性与相对性第129-131页
        6.1.2 纯文学“介入”现实的方式第131-134页
        6.1.3 本质研究与反本质主义第134-136页
    6.2 传承与转化:从纯文学到文学性第136-145页
        6.2.1 文学性的辨析第138-140页
        6.2.2 文学性的重构第140-143页
        6.2.3 文学性的坚守第143-145页
    6.3 文学性视域:大众文化发展中的纯文学批评第145-152页
        6.3.1 文化批评的兴盛与纯文学批评的式微第145-147页
        6.3.2 纯文学批评的建构性第147-149页
        6.3.3 纯文学批评和文化批评的文学性整合第149-152页
结束语第152-153页
参考文献第153-160页
致谢第160-16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61-162页

论文共1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拟南芥组蛋白乙酰转移酶GCN5调控种子脂肪酸和茎秆表皮蜡质合成的分子机理解析
下一篇:多孔铝、镁合金材料及其构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