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源(晋祠)方言音系研究
摘要 | 第9-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晋源区概况 | 第12页 |
二、晋源区方言研究的历史和现状 | 第12-20页 |
(一)关于山西方言语音的整体研究 | 第12-13页 |
(二)关于太原方言语音的研究 | 第13-14页 |
(三)关于晋源区方言语音的研究 | 第14页 |
(四)关于入声的研究 | 第14-20页 |
三、选题意义 | 第20页 |
四、研究内容及重点、难点 | 第20-21页 |
(一)研究对象 | 第20页 |
(二)研究内容及框架 | 第20-21页 |
(三)研究重点、难点 | 第21页 |
五、材料来源及发音合作人 | 第21-22页 |
六、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一)调查法 | 第22页 |
(二)描写法 | 第22页 |
(三)比较法 | 第22页 |
(四)抽样法 | 第22页 |
(五)统计法 | 第22页 |
(六)实验语音学分析法 | 第22-23页 |
七、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1 晋源方言音系 | 第24-34页 |
1.1 声母表 | 第24-25页 |
1.2 韵母表 | 第25-27页 |
1.3 单字调 | 第27-28页 |
1.4 音位 | 第28-30页 |
1.4.1 元音音位 | 第28-29页 |
1.4.2 辅音音位 | 第29页 |
1.4.3 调位 | 第29-30页 |
1.5 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30-34页 |
2 晋源方言同音字汇及声韵调配合关系 | 第34-60页 |
2.1 同音字汇 | 第34-55页 |
2.2 声韵配合 | 第55-60页 |
2.2.1 声韵配合简表(线性结构) | 第55-56页 |
2.2.2 声韵配合规律 | 第56页 |
2.2.3 声韵结构规则 | 第56-59页 |
2.2.4 层级结构 | 第59-60页 |
3 晋源方言和北京音、中古音的对比 | 第60-87页 |
3.1 晋源方言和北京音的对比 | 第60-64页 |
3.1.1 声母 | 第60-61页 |
3.1.2 韵母 | 第61-64页 |
3.1.3 声调 | 第64页 |
3.2 晋源方言和中古音的对比 | 第64-81页 |
3.2.1 声母 | 第64-68页 |
3.2.2 韵母 | 第68-80页 |
3.2.3 声调 | 第80-81页 |
3.3 音韵特点 | 第81-87页 |
3.3.1 声母 | 第81页 |
3.3.2 韵母 | 第81-85页 |
3.3.3 声调 | 第85页 |
3.3.4 晋源音变类型 | 第85-87页 |
4 文白异读 | 第87-100页 |
4.1 类型、条件和路径 | 第87-92页 |
4.2 三个历史层次 | 第92-94页 |
4.3 整体字音替换 | 第94页 |
4.4 晋源话文白异读的阶段 | 第94-95页 |
4.5 古蟹摄字的一些演变情况 | 第95页 |
4.6 晋源话文白异读的形成模式 | 第95-96页 |
4.7 晋源话文白异读的特点 | 第96页 |
4.8 从晋源话看叠置式音变和文白异读 | 第96-98页 |
4.8.1 文白异读的单位 | 第96页 |
4.8.2 突变 | 第96-98页 |
4.9 小结 | 第98-100页 |
5 晋源话的入声现状及其音系地位 | 第100-115页 |
5.1 发声态 | 第101-108页 |
5.1.1 喉闭态 | 第103-105页 |
5.1.2 嘎裂态 | 第105-106页 |
5.1.3 僵声态 | 第106-107页 |
5.1.4 常态浊声 | 第107-108页 |
5.2 演变过程 | 第108-110页 |
5.3 声韵调结构 | 第110-111页 |
5.4 舒化 | 第111页 |
5.5 音系地位 | 第111-113页 |
5.6 小结 | 第113-115页 |
结语 | 第115-116页 |
参考文献 | 第116-119页 |
后记 | 第119-12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