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3 文献综述 | 第13-30页 |
1.3.1 装配线平衡与人因约束 | 第13-19页 |
1.3.2 柔性概述 | 第19-24页 |
1.3.3 柔性工人与生产线平衡 | 第24-26页 |
1.3.4 柔性工人在制造系统中的运作方式 | 第26-30页 |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30-35页 |
1.4.1 主要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31-35页 |
第二章 装配线平衡中的人因问题研究 | 第35-77页 |
2.1 引言 | 第35-37页 |
2.2 基于相对心率的劳动强度等级、疲劳等级模糊模型 | 第37-48页 |
2.2.1 基于平均相对心率的劳动强度等级、疲劳等级划分 | 第37-39页 |
2.2.2 基于白化权函数的劳动强度等级模型 | 第39-44页 |
2.2.3 疲劳等级划分及疲劳模糊模型建立 | 第44-48页 |
2.3 装配线与人因数据采集 | 第48-60页 |
2.3.1 装配线现状 | 第48-53页 |
2.3.2 物联网心率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 第53-60页 |
2.4 心理承受模型及疲劳恢复模型 | 第60-62页 |
2.4.1 心理承受模型 | 第60-61页 |
2.4.2 疲劳与恢复 | 第61-62页 |
2.5 基于人因约束装配线平衡问题 | 第62-75页 |
2.5.1 问题描述 | 第63页 |
2.5.2 模型与参数设置 | 第63-65页 |
2.5.3 遗传算法的设计 | 第65-72页 |
2.5.4 平衡结果验证 | 第72-7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5-77页 |
第三章 装配线上行走工人运作模式研究 | 第77-93页 |
3.1 引言 | 第77-78页 |
3.2 固定工作站模式研究 | 第78-81页 |
3.3 行走工人模式研究 | 第81-85页 |
3.3.1 仿真过程 | 第81-82页 |
3.3.2 仿真组件及其运行原理 | 第82-83页 |
3.3.3 行走工人仿真实验 | 第83-85页 |
3.4 行走工人柔性分析 | 第85-91页 |
3.4.1 不同技能组合与产量的关系 | 第85-89页 |
3.4.2 行走工人配置数量与产出 | 第89-91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91-93页 |
第四章 柔性结构与装配线负荷均衡 | 第93-113页 |
4.1 引言 | 第93-94页 |
4.2 定义和问题描述 | 第94-97页 |
4.3 数学模型 | 第97-105页 |
4.3.1 开式链柔性结构负荷完全均衡化数学模型 | 第97-99页 |
4.3.2 开式链柔性结构负荷完全均衡化条件 | 第99-103页 |
4.3.3 负荷完全均衡边界条件扩大化方法 | 第103-105页 |
4.4 算法与实例 | 第105-110页 |
4.4.1 开式链柔性结构负荷均衡化算法 | 第105-106页 |
4.4.2 算例 | 第106-109页 |
4.4.3 可行性证明及局部优化算法 | 第109-11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0-113页 |
第五章 链式柔性结构运作机制及其稳健性 | 第113-135页 |
5.1 链式柔性结构运作原理 | 第113-120页 |
5.2 柔性结构稳健性 | 第120-127页 |
5.2.1 系统环境的波动分析 | 第120-121页 |
5.2.2 工人波动下的系统模态 | 第121-122页 |
5.2.3 系统结构响应 | 第122-123页 |
5.2.4 系统结构稳健性评估模型 | 第123-127页 |
5.3 柔性结构建立及其稳健性比较 | 第127-133页 |
5.3.1 柔性结构的建立 | 第127-130页 |
5.3.2 柔性结构稳健性比较 | 第130-133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3-13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5-139页 |
6.1 研究总结 | 第135-136页 |
6.2 创新点 | 第136-137页 |
6.3 研究展望 | 第137-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51页 |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51-153页 |
致谢 | 第153-155页 |
附录 | 第155-165页 |
附录Ⅰ 遗传算法部分源程序 | 第155-160页 |
附录Ⅱ 物联网数据采集模块部分源程序 | 第160-1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