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学理论、教学法论文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6页
第1章 绪论第10-20页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第10-12页
        1.1.1 研究的背景第10-11页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11-12页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第12-13页
        1.2.1 学习第12页
        1.2.2 共同体第12页
        1.2.3 学习共同体第12-13页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第13-17页
        1.3.1 国内研究现状第13-16页
        1.3.2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7页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思路第17-18页
    1.5 研究方法第18-20页
第2章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建构第20-28页
    2.1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因素建构的理论基础第20-22页
        2.1.1 建构主义理论第20页
        2.1.2 人本主义理论第20-21页
        2.1.3 群体动力理论第21页
        2.1.4 系统理论第21-22页
    2.2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特征第22-23页
        2.2.1 共同体各因子的整体关联性第22-23页
        2.2.2 共同体成员的异质性第23页
        2.2.3 共同体目标的一致性第23页
    2.3 学习共同体的形成过程第23-24页
        2.3.1 提出问题阶段第23-24页
        2.3.2 交流探索阶段第24页
        2.3.3 解决问题阶段第24页
    2.4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因素第24-28页
        2.4.1 学习共同体形成的主体因素第25-27页
        2.4.2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的客体因素第27页
        2.4.3 其他因素第27-28页
第3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影响因素调研设计第28-32页
    3.1 研究的主要问题第28页
    3.2 研究方案第28-30页
        3.2.1 调查对象第28-29页
        3.2.2 访谈对象第29-30页
        3.2.3 调查工具第30页
        3.2.4 问卷设计第30页
    3.3 调查的实施步骤第30-32页
        3.3.1 问卷的发放和回收第30-31页
        3.3.2 访谈的实施第31-32页
第4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形成的影响因素调查与分析第32-52页
    4.1 研究对象的行为分析第32-38页
        4.1.1 学生行为分析第32-36页
        4.1.2 教师行为分析第36-38页
    4.2 研究对象的态度分析第38-43页
        4.2.1 教师因素描述性分析第38-39页
        4.2.2 共同体领袖描述性分析第39-40页
        4.2.3 共同体意识描述性分析第40页
        4.2.4 学习环境描述性分析第40-41页
        4.2.5 学习资源描述性分析第41-42页
        4.2.6 激励措施描述性分析第42-43页
    4.3 差异性分析第43-50页
        4.3.1 不同性别的差异性分析第43-44页
        4.3.2 不同学历的差异性第44-46页
        4.3.3 不同年级的差异性分析第46-50页
    4.4 本章小结第50-52页
        4.4.1 描述性分析小结第50页
        4.4.2 差异性分析小结第50-52页
第5章 大学生学习共同体形成的促进策略第52-59页
    5.1 对学校层面的建议第52-54页
        5.1.1 创造合作友爱的校园文化氛围第52-53页
        5.1.2 加强学校物质环境的建设第53页
        5.1.3 严格把关大学教师的选拔工作第53-54页
        5.1.4 开展有关“学习共同体”教学的培训第54页
    5.2 对教师层面的建议第54-57页
        5.2.1 最大限度的发挥外部的激励措施第54-55页
        5.2.2 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策略第55-56页
        5.2.3 提升教师及时反馈和指导的能力第56-57页
    5.3 对学生层面的建议第57-59页
        5.3.1 提高学习共同体的群体内驱力第57页
        5.3.2 加强与同伴间的相互帮助第57页
        5.3.3 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技能,使自己能够满足信息时代的要求第57-59页
第6章 研究的总结与展望第59-61页
    6.1 研究的总结第59页
    6.2 研究的创新之处第59-60页
    6.3 研究的不足第60-61页
参考文献第61-64页
附录1 调查问卷第64-68页
附录2 访谈提纲第68-69页
致谢第69-70页
作者简历第70页

论文共7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现状调查及教育对策--以湖南三所大学为例
下一篇:地方普通院校向应用型高校转型研究--以贵州省K学院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