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9页 |
1.2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4.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3-14页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1.6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第2章 基于动态慢化概率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17-26页 |
2.1 经典的单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研究 | 第17-20页 |
2.1.1 184 号模型 | 第17-18页 |
2.1.2 NS 模型 | 第18-19页 |
2.1.3 BML 模型 | 第19-20页 |
2.2 现有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分析 | 第20页 |
2.3 动态慢化概率分析 | 第20-22页 |
2.3.1 静态慢化概率的局限性 | 第21页 |
2.3.2 慢化概率动态化处理 | 第21-22页 |
2.4 基于动态慢化概率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的构建 | 第22-25页 |
2.4.1 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换道规则 | 第23-24页 |
2.4.2 模型建立 | 第24-2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5-26页 |
第3章 特种车影响下的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26-34页 |
3.1 特种车的界定及行驶特性 | 第26-27页 |
3.1.1 特种车的界定 | 第26页 |
3.1.2 特种车行驶特性分析 | 第26-27页 |
3.2 基于特种车行驶特性的车辆换道规则 | 第27-32页 |
3.2.1 特种车行驶特性对车辆换道规则的影响分析 | 第27-28页 |
3.2.2 大型特种车换道规则 | 第28-30页 |
3.2.3 小型特种车换道规则 | 第30-32页 |
3.3 特种车影响下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建立 | 第32-33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4章 特种车影响下双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验证 | 第34-60页 |
4.1 基于 MATLAB 的模拟程序设计 | 第34-37页 |
4.1.1 模型算法分析 | 第34-35页 |
4.1.2 模型程序化设计 | 第35-37页 |
4.2 模拟条件设置 | 第37-40页 |
4.2.1 模型的参数标定 | 第37-39页 |
4.2.2 不同情况下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 第39-40页 |
4.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40-50页 |
4.3.1 双车道模型车辆时空分布 | 第40-43页 |
4.3.2 不同条件下特种车通行影响分析 | 第43-50页 |
4.4 模型验证 | 第50-59页 |
4.4.1 实际路段交通流调查与分析 | 第50-52页 |
4.4.2 模拟结果与实际数据对比验证 | 第52-5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59-60页 |
第5章 特种车影响下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60-66页 |
5.1 模型构建 | 第60-61页 |
5.1.1 多车道元胞自动机模型换道规则 | 第60-61页 |
5.1.2 模型建立 | 第61页 |
5.2 模型数值模拟条件设置 | 第61-62页 |
5.3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 第62-65页 |
5.3.1 多车道条件下车辆时空分布 | 第62-63页 |
5.3.2 车道数对特种车通行的影响分析 | 第63-65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附录 | 第72-83页 |
附录 1 DCA 模型源程序 | 第72-79页 |
附录 2 D-SDCA 模型源程序 | 第79-8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3-85页 |
致谢 | 第85-86页 |
个人简历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