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研究背景 | 第9-15页 |
1.1 关于“同课异构”的研究 | 第9-12页 |
1.1.1 “同课异构”产生的背景 | 第9-10页 |
1.1.2 “同课异构”内涵的界定 | 第10-11页 |
1.1.3 “同课异构”的理论依据 | 第11-12页 |
1.2 “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实践研究 | 第12-13页 |
1.3 “同课异构”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 第13-15页 |
2 中职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现状 | 第15-19页 |
2.1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2.1.1 上课教师积极性不高,参与面不广 | 第15页 |
2.1.2 上课注重形式的“异”或“同”,脱离目标 | 第15-16页 |
2.1.3 教师间缺乏交流合作,各自求异 | 第16页 |
2.1.4 活动后的反思,流于形式 | 第16页 |
2.2 原因分析 | 第16-19页 |
2.2.1 学校层面 | 第16-17页 |
2.2.1.1 对“同课异构”教研活动重视不够 | 第16-17页 |
2.2.1.2 缺少竞争机制和奖励机制 | 第17页 |
2.2.2 教师层面 | 第17-19页 |
2.2.2.1 缺乏转变教学理念的紧迫感 | 第17-18页 |
2.2.2.2 缺少交流合作的平台 | 第18页 |
2.2.2.3 缺少交流合作的意识 | 第18页 |
2.2.2.4 缺少竞争进取的意识 | 第18-19页 |
3 中职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的组织策略研究 | 第19-41页 |
3.1 管理层面的推动 | 第19-20页 |
3.1.1 增加培训,深化意识 | 第19页 |
3.1.2 搭建平台,扩大交流 | 第19-20页 |
3.1.3 设立奖励机制,营造氛围 | 第20页 |
3.2 中职语文“同课异构”教研模式的构建 | 第20-41页 |
3.2.1 常态机制的构建 | 第20-30页 |
3.2.1.1 建立制度 | 第20-23页 |
3.2.1.2 规范流程 | 第23-30页 |
3.2.1.3 资源的共享 | 第30页 |
3.2.2 活动形式的多样化 | 第30-38页 |
3.2.2.1 专题式的“同课异构” | 第31-33页 |
3.2.2.2 专家引领式的“同课异构” | 第33-34页 |
3.2.2.3 以老带新式的“同课异构” | 第34-37页 |
3.2.2.4 相互促进式的“同课异构” | 第37-38页 |
3.2.3 评价机制的多元化 | 第38-39页 |
3.2.4 相互关系的协调 | 第39-40页 |
3.2.5 尚待解决的问题 | 第40-41页 |
4 结语 | 第4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致谢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