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2-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2-13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1.2.1 关于跨国并购动因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2 关于跨国并购风险的研究 | 第14-16页 |
1.2.3 关于跨国并购效果的研究 | 第16-17页 |
1.2.4 关于已有相关研究的评价 | 第17页 |
1.3 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18页 |
1.4.2 技术路线图 | 第18-19页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9-21页 |
1.5.1 本文创新点 | 第19页 |
1.5.2 不足之处 | 第19-21页 |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和理论基础 | 第21-26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3页 |
2.1.1 对外直接投资 | 第21页 |
2.1.2 企业并购 | 第21页 |
2.1.3 跨国并购 | 第21-23页 |
2.2 理论基础 | 第23-26页 |
2.2.1 交易费用理论 | 第23-24页 |
2.2.2 效率理论 | 第24页 |
2.2.3 规模经济理论 | 第24-25页 |
2.2.4 风险管理理论 | 第25-26页 |
3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分析 | 第26-32页 |
3.1 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交易数量呈增长态势 | 第26-27页 |
3.2 上市公司跨国并购规模占比显著提升 | 第27-28页 |
3.3 并购目的地的选择与优势产业相关 | 第28-29页 |
3.4 多因素融合驱动我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 | 第29-30页 |
3.5 多种风险导致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失败 | 第30-32页 |
4 潍柴动力并购德国凯傲的案例介绍 | 第32-42页 |
4.1 跨国并购双方简介 | 第32-37页 |
4.1.1 并购方简介 | 第32页 |
4.1.2 被并购方简介 | 第32-33页 |
4.1.3 并购时点双方的基本情况分析 | 第33-34页 |
4.1.4 相关利益者 | 第34-36页 |
4.1.5 涉及的中介机构 | 第36-37页 |
4.2 案例并购过程 | 第37-42页 |
4.2.1 凯傲一期项目的并购流程 | 第37-38页 |
4.2.2 凯傲一期项目交易的主要内容 | 第38-39页 |
4.2.3 项目后期持股情况 | 第39-42页 |
5 潍柴动力并购凯傲的类型和动因分析 | 第42-47页 |
5.1 并购类型分析 | 第42页 |
5.2 并购动因分析 | 第42-47页 |
5.2.1 潍柴动力并购动因 | 第42-45页 |
5.2.2 凯傲被并购动因 | 第45-47页 |
6 潍柴动力并购凯傲的风险防控分析 | 第47-53页 |
6.1 政治风险防控 | 第47-48页 |
6.2 财务风险防控 | 第48-50页 |
6.2.1 估值风险防控 | 第48-49页 |
6.2.2 融资风险防控 | 第49-50页 |
6.2.3 支付风险防控 | 第50页 |
6.3 整合风险防控 | 第50-53页 |
6.3.1 文化整合 | 第50-51页 |
6.3.2 管理整合 | 第51-52页 |
6.3.3 技术整合 | 第52-53页 |
7 潍柴动力并购凯傲的效果分析 | 第53-63页 |
7.1 基于并购动因的并购效果分析 | 第53-56页 |
7.1.1 叉车和液压业务板块收入良好 | 第53-54页 |
7.1.2 研发能力得到提升 | 第54-55页 |
7.1.3 市场占有率有所回升 | 第55-56页 |
7.2 基于财务业绩的并购效果分析 | 第56-63页 |
7.2.1 盈利能力 | 第56-60页 |
7.2.2 偿债能力 | 第60-61页 |
7.2.3 营运能力 | 第61-63页 |
8 结论与建议 | 第63-68页 |
8.1 结论 | 第63-64页 |
8.1.1 潍柴动力并购凯傲取得了双赢的结果 | 第63页 |
8.1.2 明确的并购动因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先决条件 | 第63-64页 |
8.1.3 有效防控并购风险是跨国并购成功的关键 | 第64页 |
8.2 建议 | 第64-68页 |
8.2.1 政府层面 | 第65页 |
8.2.2 企业层面 | 第65-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