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岁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特点研究
| 摘要 | 第7-8页 |
| Abstract | 第8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9-20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9-10页 |
| (一)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独特价值 | 第9页 |
| (二)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迷茫 | 第9-10页 |
| (三)研究者对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兴趣 | 第10页 |
| 二、核心概念界定 | 第10-11页 |
| (一)嬉戏 | 第10-11页 |
| (二)同伴嬉戏行为 | 第11页 |
| 三、国内外关于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研究综述 | 第11-19页 |
| (一)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类型的研究 | 第12页 |
| (二)幼儿同伴嬉戏行为发展特点的研究 | 第12-14页 |
| (三)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4-16页 |
| (四)同伴嬉戏行为与儿童身心发展的关系研究 | 第16-18页 |
| (五)同伴嬉戏行为教育对策的研究 | 第18页 |
| (六)已往研究的不足 | 第18-19页 |
| 四、研究意义 | 第19-20页 |
| (一)理论意义 | 第19页 |
| (二)实践意义 | 第19-20页 |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20-25页 |
| 一、研究目的与内容 | 第20页 |
| (一)研究目的 | 第20页 |
| (二)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二、研究对象 | 第20-21页 |
| (一)观察对象 | 第20-21页 |
| (二)访谈对象 | 第21页 |
| 三、研究方法 | 第21-22页 |
| (一)观察法 | 第21-22页 |
| (二)访谈法 | 第22页 |
| (三)案例分析法 | 第22页 |
| 四、研究程序 | 第22-24页 |
| (一)形成观察记录表 | 第22页 |
| (二)观察记录 | 第22-23页 |
| (三)资料的整理与编码 | 第23-24页 |
| 五、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 第24-25页 |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第25-46页 |
| 一、3—6岁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发生场景 | 第25-27页 |
| (一)幼儿同伴嬉戏行为发生的场地 | 第25-26页 |
| (二)幼儿同伴嬉戏行为发生的情景 | 第26-27页 |
| 二、3—6岁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具体表现 | 第27-41页 |
| (一)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参与者人数 | 第27-29页 |
| (二)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参与者性别 | 第29-31页 |
| (三)幼儿嬉戏行为的持续时间 | 第31-33页 |
| (四)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笑点” | 第33-40页 |
| (五)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结束方式 | 第40-41页 |
| 三、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嬉戏行为的方式 | 第41-46页 |
| (一)教师应对幼儿嬉戏行为方式的总体分布 | 第41-43页 |
| (二)教师应对幼儿不同年龄阶段嬉戏的类型差异 | 第43-46页 |
| 第四章 讨论与分析 | 第46-52页 |
| 一、3—6岁幼儿同伴嬉戏行为发生场景的差异分析 | 第46-47页 |
| (一)嬉戏行为场地分布的年龄差异 | 第46页 |
| (二)嬉戏行为情景分布的年龄差异 | 第46-47页 |
| 二、3—6岁幼儿同伴嬉戏行为表现的差异分析 | 第47-50页 |
| (一)嬉戏参与者的年龄差异 | 第47-48页 |
| (二)嬉戏持续时间的年龄差异 | 第48页 |
| (三)嬉戏行为发生原因的年龄差异 | 第48-50页 |
| (四)嬉戏结束方式的年龄差异 | 第50页 |
| 三、教师应对幼儿同伴嬉戏行为方式的原因分析 | 第50-52页 |
| (一)性质认知 | 第50-51页 |
| (二)价值认知 | 第51页 |
| (三)指导策略的认知 | 第51-5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52-56页 |
| 一、结论 | 第52页 |
| 二、教育建议 | 第52-54页 |
| (一)改变嬉戏观念,正确认识幼儿同伴嬉戏行为 | 第52-53页 |
| (二)给予幼儿自由,为幼儿提供嬉戏的机会 | 第53页 |
| (三)探索适宜途径,加强幼儿幽默感的培养 | 第53-54页 |
| 三、研究反思 | 第54-56页 |
| (一)研究过程的反思 | 第54-55页 |
| (二)研究展望 | 第55-56页 |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 附录 | 第59-64页 |
| 附录1 | 第59-60页 |
| 附录2 | 第60-63页 |
| 附录3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个人情况简介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