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基于突显观的构式研究--以现代汉语若干“全量/强调”义构式为例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5页
第一章 绪论第15-22页
   ·研究对象第15页
   ·选题意义第15-16页
   ·理论背景第16-21页
     ·认知突显概说第16-19页
     ·构式语法概说第19-21页
   ·结构安排第21-22页
第二章 认知突显与隐喻、转喻的实现第22-55页
   ·引言第22-23页
   ·认知突显与隐喻的实现第23-39页
     ·认知突显与隐喻的表达异常第27-29页
     ·认知突显与隐喻的原型效应第29-31页
     ·认知突显与隐喻的映射选择第31-35页
     ·认知突显与隐喻的动态解读第35-39页
   ·认知突显与转喻的实现第39-49页
     ·突显不平衡的转喻定位第41-42页
     ·转喻的认知突显原则及其修正第42-44页
     ·影响转喻始源域选择的若干因素第44-46页
     ·扩散激活与转喻目标域的单一激活第46-49页
   ·隐喻、转喻与反义方位构式的周遍义第49-54页
     ·构式鉴定及其构式义第49-50页
     ·转喻:构式周遍义的形成第50-52页
     ·隐喻:构式基本义的延伸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三章 突显手段与“都1”在构式中的指向识别第55-79页
   ·引言第55-56页
   ·突显的形式凭借与主观调控第56-67页
     ·位置第56-60页
     ·重音第60-63页
     ·语符长度第63-65页
     ·提示词第65-67页
   ·“都”的指向识别及相关“都”字句的表达策略第67-77页
     ·“都”一般只指向一个可量化对象第68-70页
     ·“都”选择量化对象的优先序列第70-72页
     ·“都”对同级别可量化对象的选择第72-75页
     ·相关“都”字句的表达策略第75-77页
   ·本章小结第77-79页
第四章 非典型突显与“都2”、“都3”构式的强调义第79-118页
   ·引言第79页
   ·原型范畴及其成员典型性的突显观视角第79-82页
     ·原型范畴及其成员的典型性差异第79-80页
     ·典型突显与非典型突显第80-82页
   ·“连 XP 也/都 VP”构式第82-95页
     ·背景:“连”的性质之争第82-85页
     ·“连XP 也/都VP”构式的固化第85-89页
     ·“连XP 也/都VP”构式的变体第89-95页
   ·“再 XP 也 VP”构式第95-107页
     ·“再XP 也VP”的构件分析与构式鉴定第96-100页
     ·“再XP 也VP”构式的固化过程及其动因与机制第100-105页
     ·“再XP 也VP”构式的承继假设与“即使”的脱落第105-107页
   ·“都 XP 了”构式第107-117页
     ·关于“都XP 了”中的“都”第108-110页
     ·“都XP 了”的意义及其构式鉴定第110-112页
     ·“都XP 了”构式与构件的互动第112-114页
     ·“都XP 了”构式的形成机制第114-117页
   ·本章小结第117-118页
第五章 突显的动态性与构式的分化第118-145页
   ·引言第118页
   ·突显的动态性及其在语言范畴中的现实化第118-121页
   ·突显对象的动态性与“X 着呢”构式的分化第121-134页
     ·作为典型构式的非典型“X 着呢”第122-124页
     ·非典型“X 着呢”的固化机制及其动因第124-134页
   ·参照背景的动态性与“有+名”构式的分化第134-143页
     ·基于整合度的“有+名”构式的分化第135-136页
     ·“有+名”构式分化的语用测试第136-139页
     ·“有+名”构式分化的形式验证第139-141页
     ·从参照背景的动态性看“有+名”构式的分化第141-143页
   ·本章小结第143-145页
第六章 从“(NP)才VP”构式看突显度与主观化的关联第145-155页
   ·引言第145页
   ·也说“他才来”中“才”的表义类型第145-146页
   ·“(NP)才VP”构式的突显差异及其表义后果第146-149页
   ·主观性与“才”表短时义的相关类型第149-151页
   ·“才”的突显度关联其主观化表达的认知解释第151-153页
   ·本章小结第153-155页
第七章 近义构式“满+NP”与“全+NP”的突显比较第155-167页
   ·引言第155页
   ·关于“满+NP”与“全+NP”的隐喻模式第155-157页
   ·影响隐喻模式选择的突显差异第157-161页
     ·充溢与完整第157-158页
     ·数量与范围第158-160页
     ·同质与异质第160-161页
   ·突显对象及隐喻模式选择的语用表现第161-163页
     ·夸张与实陈第161-162页
     ·描述与指称第162-163页
   ·“满+NP”与“全+NP”不宜互换的分布倾向性验证第163-165页
   ·本章小结第165-167页
第八章 作为构件的量词重叠在不同句位的突显差异第167-177页
   ·引言第167-168页
   ·量词重叠的基本义及其意象图式第168-171页
     ·量词重叠的基本义第168-170页
     ·量词重叠的意象图式第170-171页
   ·量词重叠的句位义及其突显差异第171-174页
     ·“每”或“周遍”义第171-172页
     ·“多”义第172-173页
     ·“连续”义第173-174页
   ·认知扫描与不同句位量词重叠的扫描方式第174-176页
     ·总括扫描与次第扫描第174页
     ·不同句位量词重叠的扫描方式第174-176页
   ·本章小结第176-177页
第九章 结语第177-181页
参考文献第181-19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第190-191页
致谢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闹热”及其背后的“冷清”--《长生殿》研究
下一篇:12-13世纪中亚《古兰经注释》语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