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创新点 | 第5-7页 |
论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s | 第9-11页 |
1 导论 | 第16-34页 |
1.1. 选题角度、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6-18页 |
1.2. 研究现状及趋势 | 第18-27页 |
1.2.1 国外的相关研究 | 第19-22页 |
1.2.2 国内的相关研究 | 第22-25页 |
1.2.3 企业家创新理论的最新发展 | 第25-27页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7-30页 |
1.3.1 企业家 | 第27-28页 |
1.3.2 企业家职能 | 第28-29页 |
1.3.3 企业家创新 | 第29-30页 |
1.4. 研究方法、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30-34页 |
1.4.1 研究方法 | 第30页 |
1.4.2 论文结构与内容 | 第30-32页 |
1.4.3 论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第32-33页 |
1.4.4 几点启示和结论 | 第33-34页 |
2 研究的理论基础 | 第34-61页 |
2.1. 企业家理论 | 第34-40页 |
2.1.1 古典经济中的企业家理论 | 第34-35页 |
2.1.2 新古典经济中的企业家理论 | 第35-38页 |
2.1.2.1 马歇尔的企业家理论 | 第35-36页 |
2.1.2.2 熊彼特的企业家理论 | 第36-37页 |
2.1.2.3 奈特的企业家理论 | 第37-38页 |
2.1.3 新自由主义经济中的企业家理论 | 第38-40页 |
2.1.3.1 卡森的企业家理论 | 第38-39页 |
2.1.3.2 科斯的企业家理论 | 第39页 |
2.1.3.3 诺斯的企业家理论 | 第39页 |
2.1.3.4 阿尔钦和德姆塞茨的企业家理论 | 第39-40页 |
2.2. 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0-61页 |
2.2.1 企业家创新理论概述 | 第40-42页 |
2.2.1.1 基于职能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0-41页 |
2.2.1.2 基于资源或能力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1页 |
2.2.1.3 基于控制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1页 |
2.2.1.4 基于需求目标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1-42页 |
2.2.2 熊彼特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2-43页 |
2.2.3 德鲁克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3-45页 |
2.2.4 鲍莫尔的企业家创新理论 | 第45-49页 |
2.2.4.1 鲍莫尔企业家创新理论的主要内容 | 第45-47页 |
2.2.4.2 生产性和非生产性企业家创新 | 第47-49页 |
2.2.5 鲍莫尔企业家创新理论拓展研究 | 第49-61页 |
2.2.5.1 制度与企业家创新才能配置方向 | 第49-51页 |
2.2.5.2 经济转型政策变化与企业家创新才能配置的变迁过程 | 第51-55页 |
2.2.5.3 我国经济发展制度变化中的企业家创新才能配置 | 第55-61页 |
3 武汉企业家创新分析与评价体系构建 | 第61-79页 |
3.1. 武汉企业家创新的发展阶段与主要成就 | 第61-65页 |
3.1.1 武汉企业家创新的发展阶段 | 第61-63页 |
3.1.2 武汉企业家创新取得的主要成就 | 第63-65页 |
3.2. 武汉企业家创新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5-69页 |
3.2.1 企业家创新精神问题 | 第66页 |
3.2.2 企业家创新能力问题 | 第66页 |
3.2.3 企业家创新内部制约问题 | 第66-67页 |
3.2.4 企业家创新环境问题 | 第67-69页 |
3.3. 武汉企业家创新问题的原因分析 | 第69-73页 |
3.3.1 企业家自身素质不高 | 第69-70页 |
3.3.2 品牌意识不强 | 第70页 |
3.3.3 社会文化环境缺失 | 第70-71页 |
3.3.4 企业家市场缺乏 | 第71页 |
3.3.5 激励与约束机制缺失 | 第71-72页 |
3.3.6 政策环境不优 | 第72页 |
3.3.7 政府职能转变没有到位 | 第72-73页 |
3.4. 武汉企业家创新评价体系构建 | 第73-79页 |
3.4.1 企业家创新评价体系的构建原则 | 第73-74页 |
3.4.2 企业家创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 | 第74-79页 |
4 国内外推进企业家创新的经验借鉴 | 第79-95页 |
4.1. 发达国家推进企业家创新的经验借鉴 | 第79-87页 |
4.1.1 美国推动企业家创新经验 | 第79-83页 |
4.1.1.1 美国国家在推动企业家创新方面的经验 | 第79-81页 |
4.1.1.2 硅谷的经验 | 第81-83页 |
4.1.2. 日本推动企业家创新经验 | 第83-85页 |
4.1.3. 芬兰推进企业家创新经验 | 第85-87页 |
4.2. 我国发达地区推进企业家创新的经验借鉴 | 第87-95页 |
4.2.1 台湾地区推进企业家经验 | 第87-89页 |
4.2.2 浙江推进企业家创新经验 | 第89-92页 |
4.2.3 上海推进企业家创新经验 | 第92-95页 |
5 武汉企业家创新目标和实现模式选择 | 第95-122页 |
5.1. 武汉企业家创新面临的形势 | 第95-109页 |
5.1.1 武汉构建中部崛起战略支点的现状 | 第95-101页 |
5.1.1.1 武汉在中部六省会城市比较中的位次 | 第95-98页 |
5.1.1.2 武汉在中部六省会城市中的主要比较优势 | 第98-99页 |
5.1.1.3 武汉实现率先崛起面临的主要问题和障碍 | 第99-101页 |
5.1.2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现状 | 第101-102页 |
5.1.3 武汉发展目标 | 第102-105页 |
5.1.3.1 武汉“十二五”目标 | 第102-104页 |
5.1.3.2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目标任务 | 第104-105页 |
5.1.4 武汉企业家创新目标 | 第105-109页 |
5.1.4.1 武汉企业家创新目标体系设立的基本原则 | 第105-106页 |
5.1.4.2 武汉企业家创新目标体系 | 第106-109页 |
5.2. 武汉企业家创新实现模式选择 | 第109-122页 |
5.2.1 通过企业家创新推动国家中心城市建设 | 第110-114页 |
5.2.2 武汉企业家创新实现模式选择 | 第114-122页 |
5.2.2.1 企业家创新的产学研联动线 | 第114-116页 |
5.2.2.2 企业家创新的全民创业线 | 第116-118页 |
5.2.2.3 企业家创新的企业推动线 | 第118-122页 |
6 武汉企业家创新的对策措施 | 第122-153页 |
6.1. 增强武汉企业家创新动力 | 第122-130页 |
6.1.1 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来源 | 第122-124页 |
6.1.2 企业家创新的动力机制 | 第124-125页 |
6.1.3 建立武汉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原则 | 第125-126页 |
6.1.4 建立武汉企业家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对策措施 | 第126-130页 |
6.2. 建立武汉企业家市场 | 第130-134页 |
6.2.1 武汉企业家市场的功能 | 第130-131页 |
6.2.2 武汉企业家市场建立的原则 | 第131-132页 |
6.2.3 建立武汉企业家市场的措施与途径 | 第132-134页 |
6.3. 改善武汉企业家创新环境 | 第134-143页 |
6.3.1 创新环境的界定与研究 | 第134-136页 |
6.3.2 改善武汉企业家创新环境的对策措施 | 第136-143页 |
6.3.2.1 建设服务政府,提高服务企业家创新的效率 | 第136-138页 |
6.3.2.2 建设诚信武汉,优化企业家创新环境 | 第138-140页 |
6.3.2.3 建设法治武汉,优化企业家创新法制环境 | 第140-142页 |
6.3.2.4 建设透明政府,优化企业家创新政务环境 | 第142-143页 |
6.4. 加强武汉企业家队伍建设 | 第143-153页 |
6.4.1 建立武汉企业家培育机制 | 第143-148页 |
6.4.2 加强武汉企业家的自我修炼 | 第148-153页 |
6.4.2.1 企业家的责任 | 第148-149页 |
6.4.2.2 武汉企业家修炼的内容——企业家素质 | 第149-151页 |
6.4.2.3 武汉企业家修炼的途径 | 第151-153页 |
参考文献 | 第153-160页 |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160-161页 |
后记 | 第1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