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9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9-12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11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12-16页 |
1.2.1 国内外交通安全评价研究概况 | 第12-14页 |
1.2.2 国内外交通安全设施研究概况 | 第14-16页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19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7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7-19页 |
第二章 在役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9-44页 |
2.1 适应性分析方法 | 第19-21页 |
2.1.1 适应性的概念 | 第19页 |
2.1.2 适应性分析方法及其特点 | 第19-20页 |
2.1.3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的内涵 | 第20页 |
2.1.4 高速公路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的目的 | 第20-21页 |
2.2 交通安全设施设置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1-40页 |
2.2.1 人的因素 | 第21-25页 |
2.2.2 车辆的因素 | 第25-28页 |
2.2.3 道路因素 | 第28-33页 |
2.2.4 环境因素 | 第33-37页 |
2.2.5 交通管理因素 | 第37-40页 |
2.3 交通安全设施的缺陷 | 第40-43页 |
2.3.1 标志 | 第40-41页 |
2.3.2 标线 | 第41页 |
2.3.3 护栏 | 第41-42页 |
2.3.4 视线诱导设施 | 第42-43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第三章 在役高速公路不同路段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44-79页 |
3.1 在役高速公路数据资料收集 | 第44-46页 |
3.2 连续下坡路段安全性与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46-59页 |
3.2.1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47-51页 |
3.2.2 速度统计分析 | 第51-55页 |
3.2.3 交通条件分析 | 第55页 |
3.2.4 交通事故特点及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55-59页 |
3.3 连续上坡路段安全性与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59-69页 |
3.3.1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60-63页 |
3.3.2 速度统计分析 | 第63-66页 |
3.3.3 交通事故特点及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66-69页 |
3.4 平直路段安全性与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69-78页 |
3.4.1 交通事故统计分析 | 第69-72页 |
3.4.2 速度统计分析 | 第72-74页 |
3.4.3 交通量统计分析 | 第74-75页 |
3.4.4 交通事故特点及交通安全设施适应性分析 | 第75-78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78-79页 |
第四章 交通安全设施改进措施研究 | 第79-100页 |
4.1 连续下坡路段交通安全改进措施 | 第79-89页 |
4.1.1 加大超载治理力度 | 第79页 |
4.1.2 加强速度控制 | 第79-82页 |
4.1.3 设置交通标志和交通可变信息发布标志 | 第82-84页 |
4.1.4 越界提醒 | 第84页 |
4.1.5 结合交通特征的护栏加强 | 第84-86页 |
4.1.6 增设制动器检查站 | 第86-87页 |
4.1.7 增设小型停车检修区 | 第87页 |
4.1.8 增设避险车道 | 第87-89页 |
4.2 连续上坡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改进 | 第89-92页 |
4.2.1 加强交通标志的设置 | 第89-90页 |
4.2.2 速度控制措施 | 第90页 |
4.2.3 增设爬坡车道 | 第90-92页 |
4.2.4 设置“客货分离”抓拍监控设施 | 第92页 |
4.3 平直路段交通安全设施改进 | 第92-98页 |
4.3.1 加强标志标线的设置 | 第92-94页 |
4.3.2 提高波形梁护栏等级 | 第94-95页 |
4.3.3 加强视线诱导设施 | 第95-96页 |
4.3.4 港湾式停车带设置论证 | 第96-98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8-100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0-102页 |
5.1 主要结论 | 第100-101页 |
5.2 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5页 |
致谢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