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1. 绪论 | 第11-24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1.2 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1.2.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2.2 论文结构 | 第13-14页 |
1.3 国内外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14-22页 |
1.3.1 国外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1.3.2 国内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文献综述 | 第18-21页 |
1.3.3 文献综述小结 | 第21-22页 |
1.4 研究的主要方法 | 第22-23页 |
1.5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23-24页 |
2. 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理论分析 | 第24-37页 |
2.1 股利分配政策内容 | 第24-28页 |
2.1.1 股利支付率 | 第24-25页 |
2.1.2 股利分配政策类型 | 第25-27页 |
2.1.3 股利分配形式 | 第27-28页 |
2.2 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理论 | 第28-34页 |
2.2.1 股利信号的概念 | 第28-29页 |
2.2.2 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理论的基础 | 第29-31页 |
2.2.3 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机理 | 第31-34页 |
2.3 理论启示 | 第34-37页 |
2.3.1 股利是质量更高的传递信号 | 第34-35页 |
2.3.2 上市公司应更加关注对现金股利的利用 | 第35页 |
2.3.3 保持股利分配政策的长期稳定性 | 第35-36页 |
2.3.4 股利信号的作用取决于它的性质而非变化方向 | 第36页 |
2.3.5 不同的成长阶段应采取不同的股利政策 | 第36-37页 |
3.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37-50页 |
3.1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现状分析 | 第37-42页 |
3.1.1 实施股利分配的公司占比高 | 第37-38页 |
3.1.2 股利分配形式以现金股利为主并呈现多样化 | 第38-39页 |
3.1.3 股利分配政策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 | 第39-40页 |
3.1.4 存在超能力分红和高送转现象 | 第40-41页 |
3.1.5 中期分配的主力军 | 第41-42页 |
3.2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原因分析 | 第42-50页 |
3.2.1 外部原因 | 第43-46页 |
3.2.2 内部原因 | 第46-50页 |
4. 中小板上市公司股利分配政策信号传递效应的实证分析 | 第50-69页 |
4.1 问题的提出 | 第50-51页 |
4.2 研究假设 | 第51-52页 |
4.3 样本选择 | 第52页 |
4.4 研究方法 | 第52-58页 |
4.4.1 事件日的确定 | 第53-54页 |
4.4.2 事件窗口的选取 | 第54-55页 |
4.4.3 研究指标的计算 | 第55-57页 |
4.4.4 假设检验 | 第57-58页 |
4.5 实证分析 | 第58-67页 |
4.5.1 样本总体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分析 | 第58-59页 |
4.5.2 不同分配形式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分析 | 第59-63页 |
4.5.3 不同时间窗口的累计超额收益率CAR分析 | 第63-66页 |
4.5.4 中期分配和年度分配累计超额收益率CAR比较分析 | 第66-67页 |
4.6 实证小结 | 第67-69页 |
5.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第69-77页 |
5.1 研究结论 | 第69-71页 |
5.2 政策建议 | 第71-76页 |
5.2.1 规范股利分配政策的制定 | 第71-72页 |
5.2.2 提升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 | 第72-73页 |
5.2.3 完善中小股东权益保护制度 | 第73-74页 |
5.2.4 提高股利分配信息披露的质量 | 第74-75页 |
5.2.5 引导中小投资者和发展机构投资者并举 | 第75-76页 |
5.3 局限与研究展望 | 第76-77页 |
参考文献 | 第77-80页 |
附录 | 第80-97页 |
致谢 | 第97-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