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导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8-9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9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1-12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1.4 创新与不足 | 第12-14页 |
1.4.1 创新之处 | 第12页 |
1.4.2 不足之处 | 第12-14页 |
2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第14-20页 |
2.1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 第14-15页 |
2.2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 第15-20页 |
2.2.1 跨国进行资源投资的特性 | 第15-16页 |
2.2.2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特点 | 第16-20页 |
2.2.2.1 并购的主体主要为大型国有企业 | 第16-17页 |
2.2.2.2 并购的区位分布 | 第17页 |
2.2.2.3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方式与手段分析 | 第17-18页 |
2.2.2.4 澳大利亚是我国资源类企业近年跨国并购的首要选择 | 第18-19页 |
2.2.2.5 中国资源类企业跨国并购道路曲折 | 第19-20页 |
3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分析 | 第20-28页 |
3.1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理论基础 | 第20-22页 |
3.1.1 跨国并购的所有权优势 | 第20页 |
3.1.2 跨国并购的区位优势 | 第20-21页 |
3.1.3 跨国并购的内部化优势 | 第21页 |
3.1.4 扩展的跨国并购优势 | 第21-22页 |
3.1.4.1 跨国并购的投资诱发要素优势 | 第21-22页 |
3.1.4.2 协同效应优势 | 第22页 |
3.2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案例分析 | 第22-25页 |
3.2.1 中石化并购瑞士 addax 石油公司 | 第22-24页 |
3.2.2 中海油成功并购尼克森公司 | 第24-25页 |
3.2.2.1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的优势分析 | 第24-25页 |
3.2.2.2 中海油并购尼克森遇到的问题 | 第25页 |
3.3 中国铝业并购力拓失败分析 | 第25-28页 |
3.3.1 并购的重大事项 | 第25-26页 |
3.3.2 中铝并购力拓的失败分析 | 第26-28页 |
3.3.2.1 中铝并购力拓的动因分析 | 第26页 |
3.3.2.2 中铝并购力拓失败的原因分析 | 第26-28页 |
4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遇到的风险 | 第28-33页 |
4.1 投资诱发要素 | 第28-29页 |
4.1.1 政治风险 | 第28-29页 |
4.1.2 汇率风险 | 第29页 |
4.2 企业内部因素 | 第29-30页 |
4.2.1 财务风险 | 第29-30页 |
4.2.2 人才储备 | 第30页 |
4.3 协同效应风险 | 第30-31页 |
4.3.1 文化整合 | 第30-31页 |
4.3.2 人力资源整合 | 第31页 |
4.4 其他因素 | 第31-33页 |
4.4.1 进入方式 | 第31页 |
4.4.2 信息来源 | 第31-32页 |
4.4.3 并购前的保密性 | 第32-33页 |
5 中国资源型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 | 第33-37页 |
5.1 积极开展公关,减少政治风险 | 第33页 |
5.2 跨国并购时选择合适的支付方式,减少汇率变动带来的损失 | 第33-34页 |
5.3 对竞争对手的策略分析,及时调整并购计划 | 第34页 |
5.4 运用人才战略之路,加强本国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 第34-35页 |
5.5 重视并购后多方面多层次的整合 | 第35页 |
5.6 积极发挥政府宏观调控 | 第35-36页 |
5.7 注重并购前的准备工作 | 第36-37页 |
6 结论 | 第37-38页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致谢 | 第41-42页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第42-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