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审计委员会特征与盈余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1. 绪论 | 第7-12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7页 |
1.2 相关文献综述 | 第7-10页 |
1.2.1 规模性 | 第7-8页 |
1.2.2 独立性 | 第8-9页 |
1.2.3 勤勉性 | 第9-10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10-11页 |
1.5 本文拟创新处 | 第11-12页 |
2. 理论基础 | 第12-23页 |
2.1 审计委员会的发展历程与作用 | 第12-16页 |
2.1.1 国外审计委员会的起源和发展 | 第12-14页 |
2.1.2 我国审计委员会的建立与发展 | 第14-15页 |
2.1.3 审计委员会的职能作用 | 第15-16页 |
2.2 盈余质量 | 第16-23页 |
2.2.1 盈余质量的涵义 | 第16-18页 |
2.2.2 盈余质量的评价模式 | 第18-21页 |
2.2.3 本文采用的盈余质量评价模式 | 第21-23页 |
3. 实证研究 | 第23-30页 |
3.1 研究假设 | 第23-24页 |
3.2 变量定义与计量 | 第24-26页 |
3.1.1 盈余质量的计量 | 第24-26页 |
3.1.2 自变量(审计委员会特征变量) | 第26页 |
3.1.3 控制变量 | 第26页 |
3.3 样本选择及模型建立 | 第26-27页 |
3.4 实证分析及结果 | 第27-29页 |
3.4.1 变量之间的描述性分析 | 第27页 |
3.4.2 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3.4.3 回归分析 | 第28-29页 |
3.5 小结 | 第29-30页 |
4. 对策建议 | 第30-33页 |
4.1 确定合理的审计委员会规模 | 第30页 |
4.2 提高独立董事的独立性 | 第30-31页 |
4.3 增强审计委员会的履职能力 | 第31页 |
4.4 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机制 | 第31-33页 |
5. 研究的局限性 | 第33-34页 |
致谢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