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10-24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5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13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3-15页 |
1.3 研究依据 | 第15-18页 |
1.3.1 理论依据 | 第15-16页 |
1.3.2 现实依据 | 第16-18页 |
1.4 概念界定 | 第18-19页 |
1.4.1 返乡青年 | 第18页 |
1.4.2 工作适应 | 第18-19页 |
1.5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9-23页 |
1.5.1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9-22页 |
1.5.2 国外研究综述 | 第22页 |
1.5.3 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22-23页 |
1.6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6.1 文献法 | 第23页 |
1.6.2 访谈法 | 第23页 |
1.6.3 观察法 | 第23页 |
1.7 创新点 | 第23-24页 |
第二章 蒲韩合作社概况及返乡青年工作适应现状 | 第24-31页 |
2.1 永济市蒲韩合作社发展概况 | 第24-27页 |
2.1.1 蒲韩合作社青年返乡过程 | 第24-26页 |
2.1.2 蒲韩合作社返乡青年工作概况 | 第26-27页 |
2.2 蒲韩合作社返乡青年工作适应现状 | 第27-31页 |
2.2.1 工作环境适应现状 | 第27-28页 |
2.2.2 工作性质适应现状 | 第28-31页 |
第三章 返乡青年工作适应的个案工作介入 | 第31-39页 |
3.1 返乡青年工作环境适应的个案工作介入 | 第31-34页 |
3.1.1 案例背景 | 第31页 |
3.1.2 问题分析 | 第31页 |
3.1.3 服务目标 | 第31页 |
3.1.4 服务过程 | 第31-33页 |
3.1.5 评估 | 第33-34页 |
3.1.6 结案 | 第34页 |
3.2 返乡青年工作性质适应的个案工作介入 | 第34-39页 |
3.2.1 案例背景 | 第34页 |
3.2.2 问题分析 | 第34-35页 |
3.2.3 服务目标 | 第35页 |
3.2.4 服务过程 | 第35-37页 |
3.2.5 评估 | 第37页 |
3.2.6 结案 | 第37-39页 |
第四章 返乡青年工作适应的小组工作介入 | 第39-51页 |
4.1 小组筹备 | 第39-42页 |
4.1.1 小组性质 | 第39页 |
4.1.2 小组目标 | 第39页 |
4.1.3 小组理念 | 第39-40页 |
4.1.4 活动内容 | 第40页 |
4.1.5 活动计划 | 第40页 |
4.1.6 组员招募 | 第40-42页 |
4.2 介入过程 | 第42-49页 |
4.2.1 第一节小组活动:乡约 | 第42-43页 |
4.2.2 第二节小组活动:曾经的我们 | 第43-44页 |
4.2.3 第三节小组活动:我的阡陌舞台 | 第44-45页 |
4.2.4 第四节小组活动:分享·提升 | 第45-47页 |
4.2.5 第五节小组活动:对比看今昔工作 | 第47-48页 |
4.2.6 第六节小组活动:总结 | 第48-49页 |
4.3 活动评估 | 第49-51页 |
4.3.1 工作环境适应评估 | 第49-50页 |
4.3.2 工作性质适应评估 | 第50-51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反思 | 第51-54页 |
5.1 总结 | 第51-52页 |
5.1.1 社会工作介入提升了个体的工作环境适应能力 | 第51-52页 |
5.1.2 社会工作介入提升了个体的工作性质适应能力 | 第52页 |
5.2 反思 | 第52-54页 |
5.2.1 缺乏社区工作介入 | 第52-53页 |
5.2.2 介入效果有待加强 | 第53-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附录 | 第57-58页 |
致谢 | 第58-59页 |
作者简介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