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1 绪论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1.3 主要研究方法、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第16-17页 |
2 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概述 | 第17-26页 |
2.1 仲裁第三人产生的渊源 | 第17-18页 |
2.2 关于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纷争 | 第18-20页 |
2.3 仲裁裁决对第三人利益的侵害 | 第20-22页 |
2.4 合并仲裁制度与仲裁第三人制度比较分析 | 第22-26页 |
3 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立 | 第26-35页 |
3.1 设置国际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3.1.1 仲裁的本质属性 | 第26-28页 |
3.1.2 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理论 | 第28-29页 |
3.2 设立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原则 | 第29-32页 |
3.2.1 赋予当事人充分陈述案情机会原则 | 第29-30页 |
3.2.2 禁止反言原则(衡平原则) | 第30-31页 |
3.2.3 当事人地位平等原则 | 第31-32页 |
3.3 设置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与传统仲裁制度的理论冲突 | 第32-35页 |
3.3.1 合同相对性例外 | 第32页 |
3.3.2 债权债务转让 | 第32-33页 |
3.3.3 揭开法人面纱 | 第33-35页 |
4 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立法现状 | 第35-41页 |
4.1 外国设置国际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5-37页 |
4.1.1 荷兰 | 第35页 |
4.1.2 比利时 | 第35-36页 |
4.1.3 英国 | 第36-37页 |
4.2 国际仲裁机构设置第三人制度的立法现状 | 第37-38页 |
4.3 各国立法和仲裁规则关于仲裁第三人规定之比较 | 第38-39页 |
4.4 我国仲裁机构设置仲裁第三人制度的立法突破 | 第39-41页 |
5 国际仲裁第三人制度对我国仲裁第三人制度设立的启示 | 第41-47页 |
5.1 仲裁第三人的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42-43页 |
5.1.1 间接立法模式 | 第42-43页 |
5.1.2 直接立法模式 | 第43页 |
5.2 我国构建商事仲裁第三人制度的设想 | 第43-47页 |
5.2.1 仲裁第三人参加仲裁程序的方式选择 | 第44-45页 |
5.2.2 第三人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限制 | 第45页 |
5.2.3 第三人救济权 | 第45-47页 |
结论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后记 | 第50-5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