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27页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课题来源 | 第14页 |
1.1.2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4-16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25页 |
1.2.1 交通拥堵机理研究现状 | 第16-19页 |
1.2.2 交通拥堵状态判别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2.3 交通拥堵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现状 | 第23-25页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5-26页 |
1.4 本章小结 | 第26-27页 |
第二章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分析 | 第27-40页 |
2.1 交通拥堵概述 | 第27-29页 |
2.1.1 交通拥堵的概念 | 第27页 |
2.1.2 交通拥堵定性定量分析指标 | 第27-29页 |
2.2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特性 | 第29-32页 |
2.2.1 拥堵交通流特性 | 第29页 |
2.2.2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分类 | 第29-30页 |
2.2.3 交通拥堵时间分布特性 | 第30-31页 |
2.2.4 交通拥堵空间分布特性 | 第31-32页 |
2.3 交通拥堵相关因素分析 | 第32-34页 |
2.3.1 交通需求 | 第32页 |
2.3.2 交通供给 | 第32-33页 |
2.3.3 交通参与者 | 第33页 |
2.3.4 交通环境 | 第33-34页 |
2.4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形成机理分析 | 第34-38页 |
2.4.1 交叉口交通拥堵形成过程 | 第34-35页 |
2.4.2 路段交通拥堵形成过程 | 第35-37页 |
2.4.3 路网交通拥堵形成机理分析 | 第37-38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38-40页 |
第三章 基于道路行程时间的交通拥堵演化分析 | 第40-67页 |
3.1 概述 | 第40-42页 |
3.2 行程时间概念 | 第42-43页 |
3.2.1 路段行程时间 | 第42页 |
3.2.2 路径行程时间 | 第42-43页 |
3.3 基于行程时间的交通拥堵演化分析 | 第43-49页 |
3.3.1 交通流状态描述 | 第43-44页 |
3.3.2 行程时间与交通拥堵状态关系 | 第44-46页 |
3.3.3 交通流状态演变下行程时间特性 | 第46-49页 |
3.4 行程时间建模及预测 | 第49-57页 |
3.4.1 行程时间影响因素 | 第49-50页 |
3.4.2 静态行程时间模型 | 第50页 |
3.4.3 动态行程时间模型 | 第50-52页 |
3.4.4 行程时间预测方法 | 第52-57页 |
3.5 基于卡尔曼滤波的交通拥堵预测 | 第57-66页 |
3.5.1 快速路行程时间预估模型 | 第57-59页 |
3.5.2 基于模糊卡尔曼滤波自适应预测模型 | 第59-61页 |
3.5.3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1-62页 |
3.5.4 交通拥堵状态演变下预测结果分析 | 第62-66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四章 基于突变理论的交通拥堵突变及演化机理分析 | 第67-94页 |
4.1 概述 | 第67-71页 |
4.1.1 突变理论的来源 | 第67-68页 |
4.1.2 突变理论原理及特性 | 第68-70页 |
4.1.3 尖点突变模型及特点 | 第70-71页 |
4.2 基于突变理论的交通流控制及应用分析 | 第71-75页 |
4.2.1 突变理论的控制及应用分析 | 第71-72页 |
4.2.2 交通流突变特性 | 第72-73页 |
4.2.3 突变理论在交通系统中应用分析 | 第73-75页 |
4.3 基于尖点突变的交通流突变模型 | 第75-83页 |
4.3.1 模型的建立 | 第75-79页 |
4.3.2 交通流突变系统稳定性分析 | 第79页 |
4.3.3 模型的求解及稳定性判断 | 第79-81页 |
4.3.4 交通流突变模型临界值分析 | 第81-83页 |
4.4 基于突变理论的交通拥堵演化机理 | 第83-89页 |
4.4.1 交通速度突变模型的建立 | 第83-85页 |
4.4.2 模型的求解及稳定性分析 | 第85-86页 |
4.4.3 交通拥堵演化机理分析 | 第86-89页 |
4.5 实例分析 | 第89-91页 |
4.6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91-93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93-94页 |
第五章 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拥堵形成与扩散分析 | 第94-112页 |
5.1 概述 | 第94-95页 |
5.2 交通拥堵漂移与扩散分析 | 第95-97页 |
5.2.1 交通拥堵漂移 | 第95-96页 |
5.2.2 交通拥堵扩散 | 第96-97页 |
5.3 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城市路网模型 | 第97-101页 |
5.3.1 元胞自动机模型 | 第97-98页 |
5.3.2 路段模型 | 第98-99页 |
5.3.3 节点模型 | 第99-101页 |
5.4 基于元胞传输模型的交通拥堵形成与扩散仿真 | 第101-105页 |
5.4.1 网络结构及仿真环境 | 第101-103页 |
5.4.2 评价指标及仿真算法 | 第103-105页 |
5.5 仿真结果分析 | 第105-111页 |
5.5.1 诱导信息更新时间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 第105-108页 |
5.5.2 交通流采集时间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 第108-109页 |
5.5.3 信号控制相位时长对交通拥堵的影响 | 第109-111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111-112页 |
第六章 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应对策略与控制方法 | 第112-127页 |
6.1 概述 | 第112-113页 |
6.2 缓解交通拥堵的策略和方法 | 第113-117页 |
6.2.1 基于供需平衡理论的策略 | 第113-115页 |
6.2.2 静态预防策略 | 第115-116页 |
6.2.3 动态控制策略 | 第116-117页 |
6.3 基于Agent的交叉口自适应优化控制方法 | 第117-122页 |
6.3.1 交叉口多智能体模型 | 第117-118页 |
6.3.2 基于Q学习的交通信号控制方法 | 第118-120页 |
6.3.3 实例分析 | 第120-122页 |
6.4 基于多智能体的城市交通区域协调控制方法 | 第122-125页 |
6.4.1 基于多智能体的交通信号控制系统 | 第122页 |
6.4.2 基于多智能体的区域交通信号协调机制 | 第122-124页 |
6.4.3 实例分析 | 第124-125页 |
6.5 本章小结 | 第125-127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127-131页 |
参考文献 | 第131-14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45-148页 |
致谢 | 第148-149页 |
附件 | 第1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