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区域规划、城乡规划论文--城市规划论文--城市规划布局论文--工业区规划、商业区规划论文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城市性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8页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第17-22页
        1.1.1 课题研究背景第17-21页
        1.1.2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第21-22页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分析第22-33页
        1.2.1 城市建筑综合体理论研究第22-25页
        1.2.2 城市建筑综合体发展历程研究第25-29页
        1.2.3 城市性研究第29-31页
        1.2.4 万达集团研究第31-32页
        1.2.5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第32-33页
    1.3 相关概念界定第33-35页
        1.3.1 空间融合第33-34页
        1.3.2 建筑综合体第34页
        1.3.3 商业地产第34页
        1.3.4 城市性第34-35页
    1.4 研究方法与内容第35-37页
        1.4.1 研究方法第35页
        1.4.2 研究内容第35-37页
    1.5 论文研究框架第37-38页
第2章 万达综合体模式基础研究第38-95页
    2.1 城市建筑综合体相关研究第38-42页
        2.1.1 城市建筑综合体概念解析第38-39页
        2.1.2 城市建筑综合体空间特性第39-41页
        2.1.3 城市建筑综合体相关领域第41-42页
    2.2 城市性相关研究第42-56页
        2.2.1 城市性的内涵第42-43页
        2.2.2 城市性的特点第43-44页
        2.2.3 建筑的城市性理论第44-48页
        2.2.4 建筑的城市性评价指标体系第48-52页
        2.2.5 建筑的城市性评价系统搭建第52-56页
    2.3 商业模式理论研究第56-60页
        2.3.1 商业模式概述第56-58页
        2.3.2 商业模式的相关理论第58-60页
    2.4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发展现状第60-78页
        2.4.1 区域分布第60-63页
        2.4.2 时代历程第63-71页
        2.4.3 构成要素解读第71-78页
    2.5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价值特质第78-94页
        2.5.1 综合体模式的价值标准第78-80页
        2.5.2 综合体模式的价值判断第80-89页
        2.5.3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核心价值第89-92页
        2.5.4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城市特质第92-94页
    2.6 本章小节第94-95页
第3章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城市功能特质第95-136页
    3.1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布局第95-113页
        3.1.1 综合体模式的选址要求第95-107页
        3.1.2 综合体模式与城市的功能布局第107-109页
        3.1.3 综合体模式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扰动第109-113页
    3.2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交通第113-127页
        3.2.1 综合体模式对城市交通的要求第113-118页
        3.2.2 综合体模式与城市交通系统的互馈第118-124页
        3.2.3 综合体模式对交通资源整合的扰动第124-127页
    3.3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基础设施第127-135页
        3.3.1 综合体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要求第127-131页
        3.3.2 综合体模式与城市基础设施的互馈第131-133页
        3.3.3 综合体模式对城市基础设施的扰动第133-135页
    3.4 本章小节第135-136页
第4章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城市空间特质第136-183页
    4.1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空间形象的塑造第136-154页
        4.1.1 为城市提供新的建筑形式第136-145页
        4.1.2 街道界面的连续性第145-150页
        4.1.3 大体量街区的得与失第150-154页
    4.2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空间的优化第154-167页
        4.2.1 复合化的多元空间第154-159页
        4.2.2 公共属性的开放空间第159-164页
        4.2.3 统一模式下的个性冲突第164-167页
    4.3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文化资源的使用第167-175页
        4.3.1 利用地域文化组织空间设计第167-171页
        4.3.2 巧用城市文脉表现建筑风格第171-174页
        4.3.3 单一模式与地方风格的矛盾解决第174-175页
    4.4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的空间识别性第175-182页
        4.4.1 以空间体量塑造区域形象第176-179页
        4.4.2 以识别性构筑场所感第179-180页
        4.4.3 模式与识别性冲突的解决之道第180-182页
    4.5 本章小结第182-183页
第5章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城市公共特质第183-212页
    5.1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公共领域第183-197页
        5.1.1 传统公共领域的意义第183-186页
        5.1.2 新型公共领域的拓展第186-189页
        5.1.3 人际交往领域的扩大第189-191页
        5.1.4 引领生态环境的改善第191-197页
    5.2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第197-207页
        5.2.1 功能的多样性第198-200页
        5.2.2 需求的多样性第200-204页
        5.2.3 形式的多样性第204-207页
    5.3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公共行为引导第207-211页
        5.3.1 增加公众出行第207-208页
        5.3.2 引导公众的行为交往方式第208-209页
        5.3.3 改变公众的休闲购物模式第209-211页
    5.4 本章小结第211-212页
第6章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未来发展第212-250页
    6.1 万达综合体模式与城市综合绩效第212-224页
        6.1.1 城市经营绩效的内涵第212-216页
        6.1.2 综合体模式的城市绩效提升第216-218页
        6.1.3 综合体模式的城市绩效扰动第218-220页
        6.1.4 城市综合绩效的对比评价第220-224页
    6.2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进一步完善第224-234页
        6.2.1 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功能的兼顾第224-228页
        6.2.2 城市公共空间使用的频度与效益第228-231页
        6.2.3 城市公共资源利用的有效综合第231-234页
    6.3 万达综合体模式的未来发展方向第234-249页
        6.3.1 立项从同质化向特质差异的方向发展第234-238页
        6.3.2 功能从简单化向多元复合的方向发展第238-243页
        6.3.3 空间从专属化向多重兼备的方向发展第243-246页
        6.3.4 环境从人工化向生态共生的方向发展第246-249页
    6.4 本章小结第249-250页
结论第250-252页
参考文献第252-25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他成果第259-261页
致谢第261-262页
个人简历第262页

论文共2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城市道路交通拥堵机理及控制方法研究
下一篇:区域大气污染地方政府合作网络治理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