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驱动因素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9-10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9页 |
1.1.2 研究目的 | 第9-10页 |
1.2 理论意义及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1.3 研究思路 | 第11-13页 |
1.3.1 主要内容 | 第11-12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1.4 文章的创新点 | 第13-15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5-23页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5-17页 |
2.1.1 科技人才 | 第15-16页 |
2.1.2 人才流动及分类 | 第16页 |
2.1.3 人才政策及分类 | 第16-17页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7-19页 |
2.2.1 人才流动理论 | 第17-18页 |
2.2.2“推—拉”理论 | 第18页 |
2.2.3 场论 | 第18页 |
2.2.4 非均衡发展理论 | 第18-19页 |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2.3.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9-20页 |
2.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0-23页 |
第三章 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的现状分析 | 第23-33页 |
3.1 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储量 | 第23-27页 |
3.1.1 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总量 | 第23-24页 |
3.1.2 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结构情况 | 第24-25页 |
3.1.3 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分布情况 | 第25-27页 |
3.1.4 京津冀区域科技经费投入情况 | 第27页 |
3.2 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状况 | 第27-29页 |
3.2.1 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流动特征 | 第27-28页 |
3.2.2 京津冀区域科技人才行业流动特征 | 第28页 |
3.2.3 京津冀科技人才企业流动特征 | 第28-29页 |
3.3 河北省科技人才政策环境分析 | 第29-31页 |
3.3.1 科技人才政策环境的优势 | 第29-30页 |
3.3.2 科技人才政策环境的不足 | 第30-31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1-33页 |
第四章 京津冀科技人才流动的政策驱动因素确定 | 第33-53页 |
4.1 驱动因素的探析 | 第33-46页 |
4.1.1 政策解读 | 第33-44页 |
4.1.2 政策比较 | 第44-46页 |
4.2 驱动因素的确定 | 第46-53页 |
4.2.1 构建驱动因素指标体系 | 第46-49页 |
4.2.2 相关分析 | 第49-53页 |
第五章 驱动因素对科技人才流动的影响分析 | 第53-61页 |
5.1 因果关系 | 第53-55页 |
5.1.1 单位根检验 | 第53-54页 |
5.1.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54-55页 |
5.2 脉冲响应分析 | 第55-59页 |
5.2.1 建立VAR模型 | 第56页 |
5.2.2 协整检验 | 第56-57页 |
5.2.3 脉冲响应函数 | 第57-59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9-61页 |
第六章 科技人才流动的对策建议 | 第61-67页 |
6.1 政府对策建议 | 第61-63页 |
6.1.1 提高政策的适用性与可操作性 | 第61页 |
6.1.2 改革户籍制度和相应法规 | 第61-62页 |
6.1.3 区分政府与市场的职能 | 第62-63页 |
6.1.4 出台专利申请的优惠政策 | 第63页 |
6.1.5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 第63页 |
6.2 企业对策建议 | 第63-64页 |
6.2.1 提高企业的专利意识 | 第63-64页 |
6.2.2 改善对科技人才的待遇 | 第64页 |
6.3 河北科技人才发展建议 | 第64-67页 |
6.3.1 制定优惠的人才政策 | 第65页 |
6.3.2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 第65页 |
6.3.3 实现跨区域人才协作 | 第65-67页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7-69页 |
7.1 文章总结 | 第67-68页 |
7.2 研究展望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1页 |
附录A | 第71-78页 |
附录B | 第78-85页 |
致谢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