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轻工业、手工业论文--食品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食品原料及添加剂论文--食品添加剂论文

新型壳聚糖酯的制备及抑菌性能研究

摘要第5-8页
abstract第8-11页
1. 前言第16-31页
    1.1 壳聚糖的性质第16-17页
        1.1.1 壳聚糖的结构性质第16-17页
        1.1.2 壳聚糖的生物活性第17页
    1.2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第17-19页
        1.2.1 作为抗菌剂第17-18页
        1.2.2 作为表面活性剂第18页
        1.2.3 作为澄清剂第18页
        1.2.4 作为功能食品添加剂第18-19页
        1.2.5 作为果蔬保鲜剂第19页
    1.3 壳聚糖的化学改性第19-23页
        1.3.1 酰化反应第19-20页
        1.3.2 酯化反应第20页
        1.3.3 醚化反应第20-21页
        1.3.4 N-烷基化反应第21页
        1.3.5 希夫碱反应第21页
        1.3.6 季铵化反应第21-22页
        1.3.7 接枝反应第22页
        1.3.8 其它反应第22-23页
    1.4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抑菌性的影响因素第23-25页
        1.4.1 分子量的影响第23页
        1.4.2 脱乙酰度(DD)的影响第23页
        1.4.3 浓度的影响第23-24页
        1.4.4 PH和温度的影响第24页
        1.4.5 溶剂的影响第24页
        1.4.6 菌种的影响第24-25页
        1.4.7 衍生化的影响第25页
        1.4.8 其它因素第25页
    1.5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抑菌机理第25-27页
    1.6 壳聚糖及其衍生物的固态抑菌性研究第27-29页
    1.7 本论文的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第29-31页
        1.7.1 目的意义第29页
        1.7.2 研究内容第29-31页
2. 壳聚糖酯的制备与表征第31-44页
    2.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32页
        2.1.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32页
        2.1.2 主要实验仪器第32页
    2.2 实验方法第32-36页
        2.2.1 壳聚糖醋酸酯的制备第32-33页
        2.2.2 苯甲酰壳聚糖醋酸酯的制备第33-35页
        2.2.3 醋酸酯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第35-36页
            2.2.3.1 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第35页
            2.2.3.2 醋酸酯壳聚糖季铵盐的制备第35-36页
    2.3 壳聚糖酯的表征第36页
        2.3.1 壳聚糖季铵盐取代度的测定第36页
        2.3.2 红外分析第36页
        2.3.3 核磁分析第36页
    2.4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36-42页
        2.4.1 壳聚糖季铵盐取代度的测定第36-37页
        2.4.2 红外分析第37-40页
            2.4.2.1 利用红外图谱确定产物第37-38页
            2.4.2.2 利用红外图谱比较取代度第38-40页
        2.4.3 核磁分析第40-42页
    2.5 小结第42-44页
3. 壳聚糖酯的性能研究第44-59页
    3.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44-45页
        3.1.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44-45页
        3.1.2 主要实验仪器第45页
    3.2 实验方法第45-49页
        3.2.1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第45-46页
        3.2.2 微核实验第46-47页
        3.2.3 溶解度的测定第47页
        3.2.4 发泡性能的测定第47页
        3.2.5 抑菌性能的测定第47-49页
            3.2.5.1 制备菌悬液第47-48页
            3.2.5.2 抑菌实验第48-49页
    3.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49-57页
        3.3.1 最大耐受量的测定第49-51页
            3.3.1.1 组织及器官病理变化第49-50页
            3.3.1.2 脏器指数变化第50页
            3.3.1.3 体重变化第50-51页
        3.3.2 微核实验第51-52页
        3.3.3 溶解性能的测定第52-53页
        3.3.4 发泡性能的测定第53-54页
        3.3.5 抑菌性能的测定第54-57页
    3.4 小结第57-59页
4. 壳聚糖抑菌机制的初步研究第59-71页
    4.1 实验材料和仪器第59-60页
        4.1.1 实验材料和试剂第59页
        4.1.2 主要实验仪器第59-60页
    4.2 实验方法第60-62页
        4.2.1 喷雾干燥制备壳聚糖微球第60页
        4.2.2 交联微球第60-61页
        4.2.3 微球性质检测第61-62页
            4.2.3.1 交联剂的用量对微球形态的影响第61页
            4.2.3.2 交联剂的用量对微球稳定性的影响第61页
            4.2.3.3 微球表面等电点第61-62页
            4.2.3.4 微球的分散性研究第62页
        4.2.4 固体分散体系的抑菌实验第62页
    4.3 实验结果和讨论第62-69页
        4.3.1 交联剂的用量对微球形态的影响第62-64页
        4.3.2 微球的稳定性第64-65页
        4.3.3 微球表面等电点第65-66页
        4.3.4 微球的分散性第66-67页
        4.3.5 壳聚糖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抑制作用第67-69页
            4.3.5.1 在pH5.5体系中,壳聚糖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第67-68页
            4.3.5.2 在pH 6.5体系中,壳聚糖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第68-69页
            4.3.5.3 在pH 7.5体系中,壳聚糖微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影响第69页
    4.4 小结第69-71页
全文总结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80页
致谢第80-81页
附录1第81-82页
附录2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雾霾现象的主成分分析及治理的演化博弈模型
下一篇:早古生代阿拉善地块的亲缘性--来自碎屑锆石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