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及设备论文--自动化元件、部件论文--发送器(变换器)、传感器论文

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的多参数估计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9页
缩写与中英文对照第17-18页
论文中的通用符号第18-19页
第一章 绪论第19-29页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9-22页
    1.2 声学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的多参数估计研究现状第22-24页
    1.3 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的多参数估计研究现状第24-25页
    1.4 论文的主要贡献第25-26页
    1.5 论文的结构安排第26-29页
第二章 论文研究基础第29-53页
    2.1 阵列信号处理基础第29-39页
        2.1.1 阵列接收信号数学模型第29-32页
        2.1.2 阵列模型的二阶统计特性第32-35页
        2.1.3 子空间类DOA估计常用方法第35-39页
    2.2 声学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接收系统模型第39-41页
    2.3 电磁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接收系统模型第41-48页
    2.4 平行因子(PARAFAC)分析基础第48-52页
        2.4.1 三线性模型第48-49页
        2.4.2 三线性模型可辨识性第49页
        2.4.3 三线性模型分解第49-52页
    2.5 本章小结第52-53页
第三章 基于声学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的多参数估计算法研究第53-79页
    3.1 单矢量传感器对多径MC-CDMA信号联合角度-时延估计第53-68页
        3.1.1 引言第53-54页
        3.1.2 系统模型第54-56页
        3.1.3 角度-时延联合估计: 多目标情形第56-60页
        3.1.4 角度-时延联合估计: 单信号情形第60-62页
        3.1.5 克拉美罗界(CRB)第62-64页
        3.1.6 计算机仿真结果第64-67页
        3.1.7 结论第67-68页
    3.2 基于线性矢量传感器阵列的相干信号二维角度估计第68-75页
        3.2.1 引言第68页
        3.2.2 信号模型第68-69页
        3.2.3 算法发展第69-73页
        3.2.4 计算机仿真结果第73-75页
        3.2.5 结论第75页
    3.3 本章小结第75页
    3.4 附录: 文中定理的证明第75-79页
        3.4.1 定理3.1的证明第75-76页
        3.4.2 定理3.3的证明第76-77页
        3.4.3 定理3.4的证明第77-79页
第四章 基于双分量矢量传感器阵列的部分极化/混合信号的角度估计方法研究第79-107页
    4.1 基于子空间的多部分极化信号的角度估计方法第79-94页
        4.1.1 引言第79-80页
        4.1.2 数据模型第80-82页
        4.1.3 算法的发展第82-87页
        4.1.4 克拉美罗界(CRB)第87-90页
        4.1.5 计算机仿真结果第90-93页
        4.1.6 结论第93-94页
    4.2 基于子空间的混合信号角度估计方法第94-106页
        4.2.1 引言第94页
        4.2.2 信号模型和假设第94-96页
        4.2.3 利用子空间类算法进行DOA估计和信号分类第96-100页
        4.2.4 克拉美罗界(CRB)第100-103页
        4.2.5 计算机仿真结果第103-106页
        4.2.6 结论第106页
    4.3 本章小结第106-107页
第五章 基于单个六分量电磁矢量传感器信号的角度估计方法研究第107-133页
    5.1 单个六分量电磁矢量传感器平行因子分析第107-118页
        5.1.1 引言第107-108页
        5.1.2 数据模型第108-109页
        5.1.3 对部分极化信号使用Uni-Vector-Sensor ESPRIT算法第109-110页
        5.1.4 利用平行因子分析进行角度估计第110-114页
        5.1.5 克拉美罗界(CRB)第114-116页
        5.1.6 计算机仿真结果第116-118页
        5.1.7 结论第118页
    5.2 存在互耦时单矢量传感器角度估计方法研究第118-129页
        5.2.1 引言第118-119页
        5.2.2 信号模型与假设第119-121页
        5.2.3 角度与互耦矩阵联合估计第121-125页
        5.2.4 克拉美罗界(CRB)第125-128页
        5.2.5 计算机仿真结果第128-129页
        5.2.6 结论第129页
    5.3 本章小结第129-130页
    5.4 附录:文中定理的证明第130-133页
        5.4.1 定理5.1的证明第130-131页
        5.4.2 定理5.2的证明第131-133页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第133-135页
致谢第135-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54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撰写和发表的论文第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三角结构非线性时滞系统全局自适应控制
下一篇:石油价格波动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研究--基于多重分形与DSGE模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