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艺术论文--音乐论文--音乐技术理论与方法论文--声乐理论论文

高校少数民族声乐人才培养研究--糜若如少数民族声乐教学初探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11页
绪论第11-17页
 一、选题背景第11-12页
 二、研究对象第12-13页
 三、选题目的和意义第13-14页
 四、相关研究动态第14-15页
 五、主要研究方法第15-17页
第一章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概述第17-22页
 第一节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概念及其定位第17-18页
 第二节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与民族声乐教学的共性与个性第18-19页
 第三节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现状与趋势第19-21页
 第四节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价值和意义第21-22页
第二章 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历史回顾第22-26页
 第一节 从原生态到学院派第22-23页
 第二节 20世纪50年代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第23页
 第三节 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第23-24页
 第四节 20世纪80年代后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第24-26页
第三章 糜若如的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第26-55页
 第一节 糜若如的教学背景第26-29页
  一、学术背景第26-27页
  二、生活背景第27-28页
  三、实践背景第28-29页
 第二节 糜若如的教学特点第29-36页
  一、有感情的教学第29-31页
  二、有步骤的教学第31-34页
  三、有针对性的教学第34-35页
  四、开放式的教学第35-36页
 第三节 糜若如的教学理念第36-41页
  一、向民族民间学习第37-38页
  二、谦虚为人 精益求精第38-39页
  三、“千人雕琢”方能成器第39-40页
  四、检验教学的重要标准是老百姓的认可第40-41页
 第四节 糜若如的教学方法第41-47页
  一、扬长避短第41-42页
  二、“少而精”原则第42-43页
  三、把握特有的演唱风格和技法第43-44页
  四、保持特有的表演形式第44-45页
  五、注重民族语言和咬字第45-46页
  六、大胆借鉴传统戏曲及西洋训练方法第46-47页
 第五节 糜若如的教学效果第47-55页
  一、演唱能力的提高第48-49页
  二、风格特色的保持第49页
  三、实证案例第49-55页
第四章 从糜若如的教学思考少数民族声乐人才的培养第55-67页
 第一节 多渠道高标准招生第56-57页
  一、招生渠道第56页
  二、选拔标准第56页
  三、招生政策第56-57页
 第二节 价值观的培养第57-59页
  一、认识少数民族声乐的艺术价值第57-58页
  二、树立少数民族声乐多元化的价值观第58页
  三、教学理念培养第58-59页
 第三节 教师队伍的建设第59-60页
  一、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第59页
  二、建立良好的教师队伍体系第59-60页
  三、引进优秀的师资人才第60页
 第四节 重视少数民族民歌教材建设第60-62页
  一、搜集和整理少数民族民歌第61页
  二、合理选择教材第61页
  三、建立统一的民族声乐教材标准第61-62页
 第五节 加强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的交流和理论研究第62-64页
  一、加强少数民族声乐教学理论研究第62页
  二、建立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交流平台第62-63页
  三、实现多元化的少数民族声乐理论交流第63-64页
 第六节 重视艺术实践第64-67页
  一、舞台实践第64-65页
  二、教学实践第65-66页
  三、比赛实践第66-67页
结语第67-69页
参考文献第69-74页
附录一 谱例第74-91页
附录二 照片第91-101页
后记第101-103页

论文共10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手风琴教育产业的前景--以北京地区业余教育为例
下一篇:辽宁省朝鲜族儿童音乐教育实证研究--以“宋三台”朝鲜族镇为例